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通过创新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有效衔接和优化组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摆脱投入驱动的传统扩张模式。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随着大国战略竞争日益聚焦科技与产业领域,我国面临着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的新挑战。
一是参与科技竞争的主体日益泛化。少数国家利用“实体清单”“科技联盟”“小院高墙”等方式,对别国企业、机构甚至个人进行制裁,在市场准入、投资筛选、学术交流、联合科研等方面设置障碍,以巩固自身在高科技领域的垄断地位。这导致科技竞争主体范围不断扩大和泛化。
二是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受世界政治经济环境剧烈变化、科技革命蓬勃兴起等因素影响,后发国家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面临的市场竞争结构、产品技术路线、用户习惯,与先发国家存在显著不同,面对更多来自市场化的挑战。这些挑战仅凭政府利用行政手段无法解决。如何推动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更好发挥联结科技与产业能力,将科技力量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后发国家提升新兴产业竞争力、培育科技竞争优势的关键问题。
三是高投入低产出风险常常制约科技创新发展。企业出于利润最大化考虑,往往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资意愿不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创新活动的持续推进。例如,高端数控机床需要使用昂贵材料进行切割实验积累数据,集成电路装备利用生产线测试会导致良品率下降、产业化成本提高。企业作为用户,更倾向于使用成熟产品而非自主创新设备。而仅靠市场机制较难解决这一问题。
央企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带动产业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从使命任务看,央企是国民经济的“顶梁柱”“压舱石”,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队”,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排头兵”。央企能够在投资规模大、技术难度高、投资回报率不明确且事关国家安全的核心技术攻关上,持续投入资源,切实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从创新链条看,央企具备联结科技与产业的能力,能够通过提供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和应用场景,充分调动产业链上下游各类所有制企业、科研机构等多种力量,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加速落地,央企要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在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持续发力。
一是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做好科技创新的“命题者”。一方面,央企大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具有丰富的产业应用场景。可以通过场景牵引推动全产业链合作攻关,促使相关领域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另一方面,要从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中凝练重大科学问题,通过规划科技发展路径、制定研发任务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生态成熟壮大。
二是增强科技创新源头供给能力,做好科技创新的“解答者”。一方面,以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为抓手,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持续提升自主研发投入规模,加大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与原创性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提高协同创新能力,成为科技创新的组织者。积极组织行业内科技领军企业集体绘制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图谱、供应链图谱,摸清产业基本情况,确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优先级。围绕高风险和高投入的产业共性技术领域,牵头建设共性技术平台,以“揭榜挂帅”、创新联合体等方式高效整合利用各类创新资源,推动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与扩散应用。
三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做好科技创新的“实践者”。一方面,健全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将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考核纳入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积极搭建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发挥信息对接、技术孵化、资金支持、资源共享等功能,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央企大规模应用优势,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为契机,组织实施产业链重大投资项目,创造可置信的规模市场机会和瞄准国际技术前沿的创新需求,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明确的市场预期,激发各创新主体和市场主体积极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率,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良性生态。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