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骑·年轻人更喜欢的自行车品牌,呼吁社会各界共同抵制低俗炒作,倡导文明骑行风尚。
当下最流行的户外运动,自行车骑行已被认为是与露营、徒步齐名的户外“新三宝”。从沉寂到热潮,骑行不再是简单通勤方式的复兴,其背后包含了运动、社交、健康等一系列议题。近日骑行圈声名大噪,却是因为频频负面事件出圈而争议不断,仅凭借一张不知出处的网传群聊截图,骑行被推到风口浪尖。对此,酷骑强调,这些质疑并不能代表所有运动爱好者的真实情况,更不能抹黑整个运动圈。
从奥运赛场到城市街头,自行车作为出行工具的角色逐渐淡化,更成为一种活跃在年轻群体中,象征健康、时尚等向上生活理念的个性主张。艾瑞咨询发表的《中国健康管理白皮书》显示,疫情后有80%的居民开始重视科学运动,健康意识的提升,导致居民客观上对运动的需求增加,而骑行门槛低,对体力、专业性的要求不高,对新手友好。据小红书《2023户外生活趋势报告》数据,2023年小红书骑行相关笔记的发布数量达到180万篇+,同比增长近400%,总阅读量超过13亿次,在社交媒体的聚集与放大作用下,骑行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年轻人的潮流文化。大批人群涌入,各自野蛮生长,缺乏纪律和规范引导,于是乱象频发。
每一位骑行者,都应该是城市与道路文明守护者
近日,河北保定一名父亲带11岁儿子跟随骑行团在机动车道高速骑行时,孩子摔倒遭对向行驶汽车碾压不幸身亡。这起悲剧引发公众对城市骑行安全这一话题的关注。网友集中声讨,骑手为什么在机动车道骑自行车?
当大家讨论骑行是不是影响到公共交通秩序时,它的核心是在讨论“路权”和公共资源占用的问题,如果非机动车道能够正常通行的话,或许大多数骑行爱好者是不会去机动车道的,非机动车道不连续、机动车侵占严重成为影响骑行体验的痛点。在一些城市中,骑行并没有那么自由。究其本质,这涉及城市道路规划的问题。以深圳为例,此前发布的《深圳市自行车交通发展规划(2021-2035)》中曾明确提到,“至2025年深圳设置自行车道的道路占比将超过30%,2035年则将进一步提升到50%以上”,将深圳打造为“自行车友好城市”,维护市民的骑行自由,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
总而言之,秩序与法规一定要遵守。骑行时在受阻路段借用相邻机动车道行驶,是合法合规的,但我们反对所有为了追求刺激或竞技快感,抢红灯、占用机动车道、超速追逐、组团开火车等影响城市交通安全的行为,保护自己同时也是保护他人。
抵制低俗炒作,共创文明骑行风尚
凭借一张不知出处的网传群聊截图,骑行被推到风口浪尖。在这个流量时代,不排除有小部分人想方设法博出位,然后通过大数据推送传播出去,但普通运动爱好者却要为网红博眼球的行为买单。不是真正热爱骑行的人,更无法代表骑行圈。
女性一运动,舆论枪口里的“媛”字就上膛了。骑行也难逃被部分人资格审查“骑行媛”的风险,“媛”本意为优美的女性,它可以是纪念女性在19世纪裁剪长裙,奋力蹬上自行车的自由解放小史,也可以是夸奖骑行的美丽女性,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骑行、打扮、拍照的自由。
自行车的鄙视链,骑行不是品牌的展示场
在专业的骑行圈里,一辆车堪比一台汽车的售价并不鲜见。几千元一辆的自行车,在圈子里只能算是入门款。而一旦进入骑行圈,骑行装备也要跟上去。不同的品牌,甚至型号之间都精细地划分成一道鄙视链。骑行运动本身的技术门槛不高,却通过品牌和装备,构筑了骑行圈的等级壁垒,让骑行人群走向了两极分化:要么高价入场,要么徘徊门外。本是追求快乐的运动,却因为消费增添焦虑,这或许与骑行的初衷背道而驰。
酷骑作为年轻人更喜欢的自行车品牌, 酷骑倡导大家回归初心,文明骑行,共筑健康骑行文化,希望你无论混不混圈、装备齐不齐全、车是不是大牌等,都应以文明的方式参与骑行,共同建立一个健康的骑行文化,都能真正地享受骑行的乐趣与挑战!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