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开市四年多来,持续发挥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功能,稳步推进制度创新,助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其中,科创板股权激励制度运用最为广泛,已成为科创板公司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的有力工具。
上交所数据显示,目前已有超过6成的科创板公司在上市后实施股权激励,其中超9成方案选择科创板创设的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近三年业绩同比增速高于板块整体,带动研发成果接连涌现,股权激励效果逐步彰显。
加速科技人才聚集
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对于智力资本密集的科创企业来说,建立公司与核心业务及管理人员的利益绑定机制,有效发挥其聪明才智,是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此,股权激励越来越成为科创公司的“必需品”。记者从上交所了解到,截至2023年12月底,科创板共有369家公司披露539单股权激励方案,板块覆盖率达到65%。
实践来看,科创板股权激励呈现出长效化趋势,3成公司推出两期及以上股权激励方案。例如,Wi-Fi MCU芯片龙头乐鑫科技上市四年多来已实施形成常态化股权激励机制。乐鑫科技表示,科技公司人才的绩效表现是长期性的,需要有长期的激励政策配合,公司7期合计激励股份占公司股份总数的5.38%,体现出小步快跑、持续长效趋势。
与此同时,设置较长的激励等待期及考核期有助于加强人才绑定,增强激励效果。据统计,近9成科创板公司的股权激励考核期在三年及以上。例如九号公司2021年推出的股权激励方案,向5名关键业务人员所授予股份自首次授予之日起50个月后分3期解锁;向145名其他员工授予股份自首次授予之日起38个月后分3期解锁。
在股权激励带动下,全球科技人才不断向科创板上市公司聚集。2020至2022年,科创板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年末研发人员平均为419人、436人、419人,均高于科创板的平均人数308人、354人、389人。更有一大批海外科技人才投身于国内科技创新事业,科创板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中近4成公司的激励对象包含外籍员工,海外人才覆盖不断增加,有效提升科创板公司人才要素的全球配置能力。
带动创新成果涌现
科创板公司在股权激励考核指标的设置上也体现出科创特色。除营业收入、净利润等传统财务指标外,部分公司设置了研发投入增长率、特定研发项目进度等颇具科创属性的考核指标,有效带动研发突破和科技创新成果。
例如微芯生物在股权激励方案中,设置了研发项目申请、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以及后期临床试验阶段指标。2023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归母净利润约1.08亿元,同比增长约356%,主要系公司积极推进临床开发项目,在创新药的早期研究与临床开发方面坚定投入。
无独有偶,澜起科技2019年设置了第一代DDR5内存接口芯片研发及产业化指标。在股权激励带动下,公司芯片研发突破并量产成功,公司在内存接口芯片领域达到全球领先技术水平,且相关产品线2022年度收入同比增长59.30%。
数据显示,股权激励驱动科创板公司持续保持高强度研发投入。2020年至2022年间,相关公司研发投入强度平均值分别为19%、19%、17%,大幅高于科创板整体12%、13%、16%,以及沪深主板近三年约5%的平均研发投入强度。
业绩提升效果明显
记者从上交所了解到,设置2020至2022年业绩为考核期的科创板公司,三年实现营收分别为1198亿元、3275亿元、6246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3%、48%、55%;实现净利润分别为121亿元、445亿元、667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72%、76%、19%,总体高于科创板整体增长速度,股权激励对于业绩的提升作用已初步彰显。
例如,国内半导体IP龙头芯原股份2020年推出股权激励方案,2021年和2022年分别实现营收21.39亿元、26.69亿元,同比增长42%、25%,实现营收增长率目标。营收规模的扩大带动净利润增长,公司2022年实现净利润7381万元,扣非后净利润1329万元,扭亏为盈并实现证券简称“摘U”。
业内人士表示,科创板作为改革“试验田”,在设立时对股权激励制度作了优化,尤其是首创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对标境外市场常用的限制性股票单元(RSU),旨在更好满足科创企业的人才需求,引导企业关注科技创新的长远收益。从4年多来的运行情况看,股权激励工具得到了充分使用,市场约束总体有效,较好地实现了“放与管”的平衡。□记者 杜康 潘清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