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逸,这款上汽大众专为中国消费者量身打造的“国民车”,自问世以来,一直在续写着它的传奇故事。
朗逸的研发和设计只是第一步,而制造过程的高效性同样至关重要。2007年10月,朗逸在试生产期间遭遇了挑战:每生产一辆朗逸,生产线就会停滞约120分钟,返工工时更是达到1400分钟,这样的效率显然难以满足量产的需求。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上汽大众从细节出发,不断寻找改进的机会。例如,门框密封条的安装,原本需要1小时,经过摸索与改进后,时间缩短到了2至3分钟。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不断改进,朗逸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据上汽大众安亭汽车二厂朗逸冲压项目组的工作人员回忆,朗逸41个中大型零件选择了自制,除了侧框和翼子板外其余零部件也均选择了国内模具供应商,使得整体冲压零件预算成功降低了上千万欧元,跟国内的供应商伙伴也展开了更深入的合作。
2008年是北京奥运之年,所有人都沉浸在举国欢庆的气氛中。借助奥运热潮,上汽大众在年初就紧锣密鼓地推出多款新车型。而当时还被称为Model-Y的首款自主开发车型——Lavida朗逸,才是上汽大众的真正重磅产品。
2008年4月19日,上汽大众终于获得朗逸项目SOP批量生产许可。第二天,朗逸就在当年的“第十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上全球首发,立即引发了全场的热烈关注,认为朗逸将成为国内A级车市场的主流产品。
朗逸的成功推出,证明了公司成立二十多年来,上汽大众累计超过67亿元的投入终于收获成果,不仅培养出了一支高水平的产品研发队伍,也终于形成了一套从市场调研到产品规划、造型设计等都达到国际标准的完整开发流程。
2008年的上汽大众,无论是销售公司还是制造部门,都将精力集中到了朗逸身上。为配合预售活动,上汽大众在朗逸全球首发两日之后便在上海华亭宾馆办起了预售经销商特训营,全国各地经销商近700人参加了此次特训营。同时为确保朗逸批量生产的品质,当时的汽车二厂总装车间还特意组织发起朗逸“质量承诺”立功竞赛签名活动。
在保证朗逸品质方面,上汽大众也做了很多功课。除了引进全新生产线、激光焊接机器人等先进设备,上汽大众还将非洲卡拉哈里沙漠地区和美国亚利桑那州都作为试验场地,让朗逸从自主研发阶段开始就进行一系列“超规格”的试验。朗逸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下进行大气暴晒试验,观测车辆的光老化和热老化性能指标,让工程师们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发现车辆存在的问题或者隐患,及时进行优化改进。
上汽大众一位参与过试验的工程师回忆称,在亚利桑那州的试验工作环境非常艰苦,全靠不间歇的空调和从外面运来的水,有一次他仅在室外工作了3小时,裸露的皮肤就被晒伤脱皮了。在当地,防晒霜防晒级别一般都得是SPF50以上的,否则根本抵抗不了这样高温和紫外线的照射。
最终,朗逸的成功上市让所有的付出都有了最好的回报。自2008年北京车展开始预售,短短两个月内,朗逸的有效订单就超过了3万辆。6月25日,在集天地之灵秀的杭州西湖,朗逸以一场磅礴大气的水上表演拉开了上市盛典的序幕,正式吹响了进军A级车市的号角。
在2008年10月8日的一场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C-NCAP管理中心测试中,上汽大众朗逸以47.4分的优异成绩一举获得了五星级安全评价级别。当成绩出来的那一刻,中汽中心的测试专家异常兴奋,他们打心底里为这辆在中国开发、生产、销售的“国民车”而高兴,也为这款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消费者汽车”的质量而自豪。如今很多老车主回想起他们人生中的首辆朗逸,依然是赞不绝口,称它是德系工艺和本土化设计的结合体。
2008年是上汽大众自主研发产品真正落地的一年,但这一年对中国乃至全球车市而言并非欣荣之景。美国次贷危机在9月份开始失控,直至演变成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国汽车市场无可避免地受到波及。而朗逸一上市在爬坡期便迅速进入上升通道,让上汽大众扛住了市场压力,全年销量较2007年的43.6万辆同比增长了14.8%至50.1万辆,并打破销量历史纪录,市场占有率也从2007年的8.6%增长到2008年的9.2%。
之后朗逸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就是水到渠成。2009年朗逸的单月销量最高突破2万辆,全年销量达14.6万辆,成为中国轿车市场炙手可热的明星产品。2010年朗逸势头更盛,凭借25.2万辆的成绩拿到销冠,彻底被中国轿车市场的消费者所认可。此后,朗逸正式开启了长达数年的霸榜之路。在轿车市场销量榜中,常年流传着“铁打的朗逸,流水的前十”的传说。直至十几年后的现在,朗逸依然是中国A级车市场的领头羊,累计销量已超过550万。
如今回头纵观朗逸的成功,从表层上来看是得益于领先同级市场的产品实力和外观设计,但回归本质,朗逸的研发、生产、营销售后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上汽大众人的智慧与坚韧。作为一台为中国消费者量身定制的“国民车”,从2008年上市至今,属于朗逸的传奇还一直在继续。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