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报集团主管主办

中国企业信息交流平台

微博 微信

财政政策连续发力 宏观经济有望持续向好

2023-10-30 09:07 来源:经济参考报 次阅读
 
财政政策连续发力 宏观经济有望持续向好

10月以来,超20省市相继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总额超万亿元。与此同时,中央财政将在四季度增发1万亿元国债,用于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弥补防灾减灾救灾短板;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继续提前下达2024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

  业内专家表示,近期财政政策接连出招明显发力,在三季度宏观数据回升向上的背景下,释放了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的信号,目标兼顾防风险、补短板、稳增长,推动今年底明年初宏观经济继续回升向好。

  10月25日,重庆披露拟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文件,拟于11月1日发行再融资专项债券304.1亿元。这是重庆近期第二次披露拟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10月9日,重庆披露拟发行再融资一般债券421.9亿元,两次已发行及拟发行总金额726亿元。

  自10月初内蒙古拉开新一轮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序幕以来,目前已有云南、广西、天津、吉林、福建等20余地相继披露拟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已发行及拟发行金额总计超万亿元。

  据专家介绍,再融资债券用于借新还旧,发行规模等于或小于原债券到期规模,与到期债券一一对应,不能直接用于项目建设,于2018年4月开始发行。2020年12月开始,部分再融资债券资金用途由“偿还到期地方政府债券本金”变为“偿还政府存量债务本金”,不再列明被偿还债券信息,市场将这类债券称为“特殊再融资债券”。

  此前,特殊再融资债券曾出现过两轮发行高峰,分别是2020年12月至2021年9月、2021年10月至2022年6月。此次特殊再融资债券的重启发行,意味着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一揽子化债方案”进入大规模落地实施阶段。且与以往两轮相比,此次发行规模更大、节奏更快。

  “相较于普通再融资债券,特殊再融资债券主要用于置换隐性债务。”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表示,特殊再融资债券直接利好城投债,尤其是在债务负担较重地区,能够短期缓解地方偿债压力、降低债务成本。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高级分析师冯琳表示,从短期来看,特殊再融资债券重启发行,有助于缓解市场对城投债务风险的担忧。可以看到,近期各期限、各等级城投债估值收益率普遍下行,短久期下行幅度更大,显示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对城投债短期信心提振比较明显。从中长期看,有利于未来城投债市场的发展进入更加有序、健康、稳定的新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中央财政将于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并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全部安排给地方,集中力量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弥补防灾减灾救灾短板;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授权国务院在授权期限内,在当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包括一般债务限额和专项债务限额)的60%以内,提前下达下一年度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

  “在三季度宏观数据回升向上的背景下,近期三个‘万亿级别’的财政措施连续出台,超出市场普遍预期,释放了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的信号。”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说。其中,特殊再融资债券置换隐债,旨在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同时能够改善社会预期,有利于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向好;增发1万亿元国债,可有效弥补抗灾短板,资金投入到具体项目后,也会增加需求,具有稳增长效应;提前下达2024年部分新增债务限额,能够保障明年初基建投资有充足的资金来源,是财政政策向稳增长方向发力的直接体现。

  专家也表示,尽管财政政策明显发力,但并非释放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信号。王青分析认为,首先,特殊再融资债券主要用于置换现有隐债,除了部分资金用于偿还拖欠企业账款外,不能新增社会融资,它的主要作用还是化解风险。其次,新增债务限额提前下达,属于财政资金靠前投放,但总量不变,而且这基本上已是近年来的例行操作。另外,增发1万亿元国债能带来较大规模增量资金,但整体上也仅相当于GDP总量的0.8%,规模相对有限。这些措施将引导经济逐步回归常态化运行,同时兼顾补短板、防风险等多目标综合平衡。

  多位接受采访的业内专家表示,随着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今年底明年初宏观经济有望继续回升向好。在王青看来,为了配合四季度政府债券大规模发行,年底前央行有可能提供额外流动性支持。政策推动下,预计四季度GDP增速有望进一步回升,推动完成全年5.0%左右的增长目标。考虑到至少在明年上半年,稳增长政策还会持续发力显效,2024年宏观经济有望继续运行在中高速增长轨道,明年经济内生增长动能会进一步修复。

  罗志恒认为,2024年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延续今年的恢复态势,也仍会面临一系列风险挑战,仍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房地产政策要继续发力,将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和解决就业置于更高的位置,推出一揽子举措提振市场信心。他建议,推动财政政策逐步从重投资转向投资与消费并重;在一揽子政策的安排下继续推进财政化债、金融化债;增强非财政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非经济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协同,增强财政政策不同方式的系统集成性,增强政策的效率效果,同时强化与市场的有效沟通。(记者 汪子旭)

点赞()
上一条:第十五届深圳湾国际游艇展昨日隆重开幕2023-10-27
下一条:从“搬砖头”到“按键盘” “中国建造”加速“智慧升级”2023-10-30

相关稿件

财政政策连续发力 宏观经济有望持续向好 2023-10-30
下半年经济怎么干①:宏观政策如何发力 2022-07-11
上半年积极财政政策如何提升效能 2021-08-08
2021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 2021-01-06
财政部部长刘昆:精准有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2021-01-06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报 中国社会经济网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新浪财经 凤凰财经 中国报告基地 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杭州网 中国产经新闻网 环球企业家 华北新闻网 和谐中国网 天机网 中贸网 湖南经济新闻网 翼牛网 东莞二手房 中国经济网 中国企业网黄金展位频道 硅谷网 东方经济网 华讯财经 网站目录 全景网 中南网 美通社 大佳网 火爆网 跨考研招网 当代金融家杂志 借贷撮合网 大公财经 诚搜网 中国钢铁现货网 证券之星 融易在线 2014世界杯 中华魂网 纳税人俱乐部 慧业网 商界网 品牌家 中国国资报道 金融界 中国农业新闻网 中国招商联盟 和讯股票 经济网 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网 中国报道网 九州新闻网 投资界 北京科技创新企业诚信联盟网 中国白银网 炣燃科技 中企媒资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滨州东方地毯集团有限公司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喜来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