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建设卓有成效
渤海湾畔,天津港边,京津冀协同创新的“试验田”——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迎来属于她的高光时刻。短短5年,曾经的盐碱滩已成为北京科创企业与人才施展抱负、茁壮成长、实现梦想的理想之地。
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时指示,“高质量发展要靠创新,让有创新梦想的人能够心无旁骛、有信心又有激情地投入到创新事业中。”从此,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奔跑在构建类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新赛道上,如今,这条道路上百花齐放,硕果累累。
“研值”爆表
走进这块大海边的“试验田”,一座座砖红色办公楼内,挤满了成长性强的创业企业,这里不仅“颜值”出众,“研值”更是爆表。
园区一角,“出生于北京,成长在天津”的和能人居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一天天“长大”,见证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之路越走越宽。2021年5月,和能人居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将集团总部落户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公司依托位于滨海新区的智能制造基地,发展全屋部品定制化生产、装配式装修业务,这种装修方式的碳排放量至少比传统装修减少80%。经过2年多的高速成长,和能人居已成为新材料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及准独角兽企业。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近5000家,注册资本金超过2000亿元;5年来,年均注册企业不少于700家,累计为1009家北京来津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服务;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入库从2019年的12家增加到2023年的19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从2019年的19家增加到2023年的259家;天津市雏鹰企业从2019年的7家增加到2023年的145家;瞪羚企业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和能人居、北交智慧等4家企业成为瞪羚企业。
圆梦“类中关村”
“入驻的北京企业和人才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相关负责人说,5年来,科技园积极链接北京创新资源,搭建了集创新创业、知识产权、市场、金融、技术、人才、校企合作、国际互通等于一体的企业服务平台,全力向着打造“类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的目标进发。
与北京理工大学共建的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与高性能制造试验将于2024年6月正式启动运营,形成专业化强、应用场景足、承接效能好的创新平台体系。
聚集了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示范基地、中关村硬创梦工厂、北创百联孵化器、国家(滨海)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优质创新创业平台。2023年,与中国技术交易所联合共建中国技术交易所天津先进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强化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升级能力。
充分借鉴北京中关村科创服务领域经验,强化知识产权和科技金融赋能,打造了中国(滨海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北塘中关村科技园中心法庭、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知识产权股权投资基金、知识产权风险补偿金等服务体系。
2023年启动建设了滨海—中关村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预计今年年底将投入运营,目前储备项目载体定制预约已达50%。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将按照三分之一市场化租赁、三分之一定制长租、三分之一企业自建的开发建设模式,以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及科技服务为主导产业,满足创新主体在科技园研发、小试、中试全链条的孵化转化,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新高地。
头部企业落子
走进天津北方汉王科技有限公司,工人正在使用计算机进行调度和生产。这家2021年5月成立的公司是总部在北京的汉王股份公司子公司,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致力于行业数字化、信息化与智能化转型,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各类智慧应用解决方案。人们在银行柜台使用的签字屏幕,不少都出自这家企业之手。
记者采访了解到,依托汉王股份文字识别与智能交互技术的优势,该公司与北方人才市场档案和人才管理本地资源相衔接,打造了全方位数字化服务系统,同时补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在科技人才需求上的“最后一公里”。目前,该公司正在推广“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图文智能识别系统”,研发档案数字化专用机器人等。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园的制度创新。”站在一面专利证书展示墙前,该公司董事长李志峰说,从北京到天津两年半,企业已发展成为笔触式交互领域的领军企业,研发的汉王手写识别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日报记者 韩梅)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