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报集团主管主办

中国企业信息交流平台

微博 微信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2023-05-18 09:25 来源:中国企业网 次阅读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作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城市,北京市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做了哪些重点工作?接下来在坚持协调发展上又可以做什么样的探索?

一、京津冀发展取得新突破

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召开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蹄疾步稳,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人口调控与布局优化、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建设等方面均取得积极进展。 

(一)交通、生态、产业,三大重点领域率先协同

要想富,先修路,交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一。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近年来按下“加速键”。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和先行领域,交通一体化将京津冀三地紧密串联起来,畅通各经济要素的流动,让协同发展“跑”了起来。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在京津冀三省市的共同努力下,以轨道为骨干的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形成,区域运输组织和服务质量有效提升,法制政策标准等方面不断深化协同,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北京迎来拥有七座大型客运枢纽站、两座国际机场的“七站两场”交通发展新时代。到“十四五”末期,京津冀“四纵四横一环”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将基本建成。“四纵”包括京雄通道、京沪通道、沿海通道、京承—京广通道;“四横”包括津雄保通道、京秦—京张通道、石衡沧通道和秦承张通道;“一环”即首都地区环线通道。 

为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和功能重构,天津将深度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京滨城际(南段)、津潍高铁建设。同时,深度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支持服务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天津市贯彻落实<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的实施方案》指出:“到2035年,建成世界一流智慧绿色枢纽港口。” 

2014年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将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三地携手发力,调结构、促转型、完善立法、加强监管,在大气治理领域采取多种手段,取得长足进展。2014年以来,北京扎实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累计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约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加快补齐便民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便民商业网点7000余个。 

(二)北京城市副中心与雄安新区两翼齐飞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是为调整北京空间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需要,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需要而提出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一年一个节点,每年都有新变化,展现出勃勃生机,标志性建设项目稳步实施。如今,俯瞰北京城市副中心,蓝绿交织的底色格外醒目。水清岸绿的河湖,生机盎然的森林公园、休闲绿地,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崭新画卷徐徐铺展开来。 

自2017年以来,河北雄安新区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京雄城际全线贯通,“四纵三横”对外高速公路骨干路网全面投入使用,雄安商务服务中心正式投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京津冀区域发展指数为138.9,较上年提高7.7点。其中,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是主要支撑力量,三个分指数分别为153.0、153.0、141.6;开放发展和绿色发展指数提升较快,较上年分别提升19.9和8.5,是推动总指数上升的主要因素。 

从区域协调看,随着交通一体化深入推进,三地空间联系日益密切,京津冀区域空间联系强度较上年上升11%。京津研发、河北转化格局积极推进。2021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350.4亿元,较上年增长1.0%,中科院、天津大学、钢铁研究总院等13项京津重大科技成果在河北转化落地,项目数占河北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总数的五分之一。 

从对外贸易看,2021年区域货物进出口总额为687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5.5%。其中,北京为4709.9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0%;天津为1325.7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4.7%;河北为838.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0.1%。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三地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指数均大幅提升。  202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促进100家以上一般制造业企业疏解提质。保持千亿元以上投资强度,实现三大文化设施建成投用,确保行政办公区二期竣工,启动第二批市级行政机关搬迁。推动区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产业布局、公共服务协调联动水平进一步提高,携手津冀共同打造现代化首都都市圈。 

近五年来,天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新突破,一大批企业和项目、创新资源在津布局,累计注册企业5080家;“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打造,京津雄核心区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小时至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天津要加快推动北京创新资源与天津研发生产转化优势互补、紧密衔接,有效贯通区域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建成“轨道上的京津冀”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河北要加快“三区一基地”的建设,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抓好曹妃甸区、渤海新区、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等重点平台建设,推动一批疏解项目落地,廊坊临空经济区完成投资360亿元以上。加快石衡沧港城际、承平高速等项目建设,力促津兴城际建成通车。加强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推进首都“两区”建设。用好北京资源市场,支持石家庄、廊坊等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产业,在环京地区谋划建设一批康养养老项目和蔬菜生产基地。与北京联合制定示范区实施方案,加快廊坊北三县与通州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二、京津冀发展空间仍有很大潜力

对比国外的湾区经济,京津冀的发展空间还有很大潜力。纽约湾区作为全球金融湾区,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金融中心,其金融业、奢侈品业、都市文化都具有世界性影响力。东京湾区是产业湾区,其主要核心是工业和制造业。旧金山湾区是高科技湾区,全球各地科技精英聚集于此,创造科技神话。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的经济发展,对当地乃至国家的GDP贡献都十分显著,均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湾区。

目前来看,京津冀区域协作的难度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而言更大。珠三角区域协调工作在广东省内开展;长三角区域协调工作虽地跨江浙沪,但区域协作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产业链联系,彼此间的运作模式已非常熟悉。而京津冀涉及的层级更加复杂,使区域间的协调难度增大。

京津冀与长三角相比,由于中间层级的结构性缺失,形成全国性城市和市域城市的两极杠铃构架,再加上专业化工业城市的缺失,城际互动缺乏,城乡联系微弱。城镇化动力不足使得京津冀地区城乡二元问题非常突出。空间形态上,表现为城镇群空间连绵程度低,离散特征显著。

北京的国内外企业总部不少,但是形成完整产业链的不多,北京的总部经济已经出现“空心化”现象,近年来一些总部企业将营销、生产等具体经营性业务转移到上海、广州,这使得北京的经济辐射能力与上海相比具有差距。

如果北京想要加快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就必须在产业设计方面分工明晰。具体要在京津进行设计、创造和工艺创新,并且要并沿天津滨海开发区向唐山、秦皇岛乃至东北的沈阳,进行制造业辐射,形成“工业走廊”。

北京的高端服务能力很强,但为周边服务还有待于形成稳定的模式。北京朝阳CBD、西城金融街和中关村科技园区足以引领北京的科技发展和科技服务。

目前,北京的原始创新、天津的转化、河北的推广衔接尽管有一定的进步,但是一体化格局、良好运转的格局还有待形成。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强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还要强化制度建设;巩固“轨道上的京津冀”成果,继续加大交通、信息等领域的互联互通设施建设;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和形成跨省级行政区的工作合力;推动北京通州与河北三河、大厂、香河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立足新发展阶段,北京将坚定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本文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肜新春《抓住科技和人才优势 让北京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讲稿摘编整理

点赞()
上一条:推动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跑出“加速度”2023-05-17
下一条:不断提升营商环境的竞争力吸引力2023-06-05

相关稿件

京津冀产业如何协同发展,专家支招 2022-11-03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北京答卷 2021-12-28
习近平总书记引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纪事 2023-05-15
八年来,习近平始终牵挂京津冀协同发展 2022-11-01
叶堂林:积极推进全产业链布局 加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2021-06-16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报 中国社会经济网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新浪财经 凤凰财经 中国报告基地 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杭州网 中国产经新闻网 环球企业家 华北新闻网 和谐中国网 天机网 中贸网 湖南经济新闻网 翼牛网 东莞二手房 中国经济网 中国企业网黄金展位频道 硅谷网 东方经济网 华讯财经 网站目录 全景网 中南网 美通社 大佳网 火爆网 跨考研招网 当代金融家杂志 借贷撮合网 大公财经 诚搜网 中国钢铁现货网 证券之星 融易在线 2014世界杯 中华魂网 纳税人俱乐部 慧业网 商界网 品牌家 中国国资报道 金融界 中国农业新闻网 中国招商联盟 和讯股票 经济网 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网 中国报道网 九州新闻网 投资界 北京科技创新企业诚信联盟网 中国白银网 炣燃科技 中企媒资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滨州东方地毯集团有限公司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喜来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