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巴蜀大地,田间地头小春作物拔节生长,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3月27日,成都高新西区,京东方国内首条8.6代AMOLED生产线项目正式开工,总投资630亿元,是四川工业发展史上单体投资额最大的项目;宜宾千亿元级储能产业园区,35个新型储能项目齐头并进;广安绿色化工园区,利尔化学绿色植保等4个投资过百亿元的项目建设热火朝天……
新鲜出炉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2个月,四川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比去年12月加快了2个百分点,向上攀升势头明显。
回望近两年,面对严峻复杂形势和多重困难挑战,四川聚焦供需两端积极转方式、调结构、促变革,工业经济总体保持持续上扬的喜人态势。2023年,四川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居全国前十经济大省第三位,工业增长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4.5%。
伴随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一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数据引人关注:2023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增幅达到6%,在前十经济大省中与另外三省并列第一;经济总量突破6万亿元、首次实现两年迈上一个万亿元台阶,全国排位由第六位跃升至第五位,也因此由西部第一经济大省成为中西部第一经济大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接近高收入经济体标准。
四川省委书记王晓晖表示,四川要真正强起来,必须走工业兴省制造强省之路。要把新质生产力作为重要着力点,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快构建富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坚决挺起经济大省的工业“硬脊梁”。
强化工业支撑
工业是强国之基,对于一个省来说,工业之重同样不言而喻。
四川工业优势突出:门类齐全、基础雄厚。但问题也很明显:工业化率偏低、产业体系不优、新旧动能接续不足、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不够。
“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四川现代化建设就缺乏基础支撑和核心动力。”王晓晖说。
2022年11月,四川省委提出,强化工业支撑是四川现代化建设的优先选项,要把新型工业化摆在“四化同步”的首要位置;去年6月,四川省委专题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四川时的指示精神,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维护产业安全作为重中之重,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
“任务书”“施工图”已经明晰。近两年来,四川承关怀而奋起,拼经济、搞建设,以进取的精神应对多重冲击,以积极的状态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在不少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稳存与育新并举。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实施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能源化工、食品轻纺、医药健康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2023年六大产业增加值增长6.6%;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8%,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达4899亿元。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两翼齐飞”的生动局面正加快形成。
提质与扩量并重。坚持把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点放在科技创新上,去年,四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27%,营业收入利润率9.1%,居全国前10经济大省第一位,工业投资增长22.3%、为近10年来最快。今年1月,四川举行2024年第一季度重大项目现场推进活动,21个市(州)启动建设总投资9912亿元的2217个项目,项目数量和投资总额创下历年一季度同类活动之最,其中工业项目922个、总投资额达5400多亿元。2022年以来,四川累计新开工工业项目7000多个,新增工业投资超1.1万亿元,签约落地了一批重点制造业大项目,其中总投资100亿元以上的重点工业和技改项目就有50多个。
放眼巴蜀大地,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大抓工业、抓大项目,奋楫争先、刻不容缓的紧迫感。
今年1月24日,空中客车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中心在成都市双流区正式投入运营,这个总投资60亿元的项目,将为空客飞机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解决方案。该项目最初接洽于新冠疫情严峻时期,其间虽多有不便,但从未中断,项目签约之后,仅14个月即交付投运。
德阳市是重工业基地,副市长卿伟说,2023年德阳新签约项目达到100个,协议总投资突破200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1%,其中百亿元项目8个。德阳还成功创建国家级高端能源装备集群和油气钻采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能源装备等重点产业实现两位数增长。
以科技创新引领推动产业发展的成就更是鼓舞人心。
成都市着力前沿医学、未来能源、量子信息等领域技术攻关,癌症和代谢疾病新药研发达到国际水平,第三代核电、商用核小堆等重大技术创新取得突破,四川造AI服务器、高端芯片实现大规模商用。
在绵阳,玖谊源粒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医用回旋加速器开始批量生产,被评价为国内核医疗发展的重大里程碑事件。“这标志着我国正式打破国外企业在该领域长期的垄断。”玖谊源公司副总经理朱志成自豪地说。
传统产业焕新
长虹电器,一家具有60多年历史的老企业,如今重返全国电子信息企业前十强,是四川两个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之一。集团内有19家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电视、冰箱等智能家电年出货量超4000万台(套),冰箱压缩机出货量超7000万台,产销量均居全球第一,碱性电池产量全球第四,高速背板连接器5G+AI视觉检测设备全球领先。“长虹聚焦人工智能、数字产业、新能源、智能制造,正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长虹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柳江说,以长虹传统产品电视机为例,单台电视机制造成本比转型前下降了33%。
长虹电器的变迁,可以说是四川工业企业成功转型的缩影。
四川工业起步于“一五”时期,奠基于“三线”建设,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为数不多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31个制造业大类的省份。但传统产业占比超过七成。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前瞻部署未来产业,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在四川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成为“最大增量”。
四川华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这家上世纪50年代创立的电子行业老企业,5年前还处于连续多年严重亏损状态。如今,公司在连接器行业上千家同行里已成为“领头羊”。华丰科技董事会秘书蒋道才自豪地说,连接器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智能汽车、机器人等领域,但有能力生产高速背板连接器并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此前只有国外的两三家公司。近年来,华丰科技先后成功开发出10Gbps、20Gbps、56Gbps高速背板连接器并实现量产,改变了被国外企业“卡脖子”的局面。日前,华丰科技112Gbps高速背板连接器也已完成主要客户的产品测试认证及应用,技术水平与国外领先企业已处于“并跑”状态。
一批传统制造业企业则在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中尝到甜头。
东方汽轮机公司通过建立企业、供应商、客户相互协同的数字化供应链,使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制造成本不断降低、产品质量持续改善。东汽公司数字化与智能制造部副部长易泰勋说,数字化转型贯穿东汽全业务,叶片车间人均效率提升650%,质量合格率提升至99%,设备利用率提升至90%;隔板车间焊接一次合格率提升至99.9%,产品制造周期缩短25%;总装车间创造了独有的数字化装调检测技术,在业内率先实现了由装实物向装数据的转变,车间综合产能提升67%。
近年来,四川省一方面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使创新实力持续提升,西部唯一国家实验室首批科研人员正式入驻,跨尺度矢量光场等大科学装置启动建设,国家川藏铁路技术中心建成投用,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等创新平台高水平推进,首批4家天府实验室全部实体化运行,高端创新资源正加快集聚。
另一方面,四川下功夫研究解决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双向发力的问题,以增强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引导资源、技术、人才、资本等向重点优势企业聚集,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从样品到产品、从“书架”到“货架”。据统计,去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首次突破60%,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两位,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四川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六大优势产业,四川研究编制产业技术创新图谱50条,明晰重点领域攻关要点,从基础研究、自主可控、提质增效等方面梳理产业核心技术问题615个、攻关要点2370个,组织实施航空与燃机、集成电路等重大科技专项,突破共性关键技术101项,研发出全国首台国产化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等一批创新产品。工业软件、生物治疗等一批项目助力四川在全国率先突破相关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2023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达2.8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500多亿元。
突出韧链强群
今年年初,国际领先的京东方第8.6代AMOLED生产线项目在成都开工,这个项目不仅将带动“成都造”高端柔性屏全球市场占有率提升到50%以上,还有望推动我国新型显示行业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跨越。
近年来,四川抓住柔性显示屏这个标志性产品,集聚起京东方、辰显光电等链主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配套企业,延链补链强链,初步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型显示产业集群。
“化点成珠、串珠成链、集链成群”,按照这一思路,四川围绕既有比较优势,又有战略性、带动性和成长性的标志性产品,引育壮大链主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上下衔接、横向耦合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并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打造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培育形成3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3个国家先进制造集群、9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电子信息、清洁能源装备、航空航天、核技术应用、生物医药、钒钛稀土、轨道交通等重点产业集群正向国家级乃至世界级产业集群进发,努力抢占头部供应链、主段产业链和高端价值链。
“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形成新的竞争力的关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院长毛中根教授认为,这几年,四川在与全国经济大省的比拼中能够实现提质晋级,与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密不可分。去年,四川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材料、太阳能电池等外贸进出口分别增长77.6%、44.5%、22.2%,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今年前两个月,新兴产业继续保持“贡献大户”的位次,锂离子电池产量同比增长258.6%,单晶硅同比增长119.5%,多晶硅同比增长61.3%,液晶显示屏同比增长64.9%。
在成都市,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放眼成都高新区、成都经开区、天府新区、双流区等地,几年时间里先后形成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网络信息安全、人工智能、无人机、氢能产业、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与智能汽车、核技术应用等10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
作为我国唯一的科技城,绵阳创新资源雄厚,依托市域内18家国家级科研院所,25家国家级创新平台,以及26.9万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茁壮成长。激光技术应用、核医疗、新型储能、先进材料等产业去年均以两位数增长,带动绵阳市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4000亿元关口,以8.0%的增幅领跑全省各市州。据绵阳市副市长、涪城区委书记邓辉说,绵阳将通过实施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等四大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倍增工程,使绵阳地区生产总值到2027年再上一个千亿元级台阶。
宜宾出美酒,多年来酒业独大。近几年当地加快向数字经济、绿色新能源产业拓展,在较短时间里形成优质白酒、动力电池、晶硅光伏、数字经济四大主导产业。“从无到有、快速崛起的绿色低碳产业,改变了宜宾发展格局、提升了宜宾发展位势,2023年全市绿色低碳产业规上工业产值占比已达41.5%。宜宾将继续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创新链,让绿色低碳产业更加枝繁叶茂。”宜宾市市长廖文彬说。
老工业基地内江有“甜城”美称,糖产量曾占全国一半。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内江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位于内江经开区的四川富乐华功率半导体科技公司,采用国际最先进技术和工艺生产高端半导体陶瓷基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覆铜、刻蚀等后端精深加工,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医疗器械等高端装备领域,是我国内陆地区规模最大的功率半导体陶瓷基板生产基地。去年,内江地区生产总值增幅达7.0%,并列全省第3位,进出口总增长182.5%,居全省第1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四川肩负“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的重任,努力挺起工业“硬脊梁”。这个春天,巴蜀大地气象万千。 (经济日报记者 钟华林 刘 畅)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