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新时代谋篇落子的区域协调发展国家战略,已走过十年时间。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京津冀如何走在前列,已经成为政产学研各界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说。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两会期间,京津冀三地面对下一个十年如何协同再发力,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陈雨露代表说,在非首都功能疏解落地落实、区域协同创新、交通互联互通、生态联防联控、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三地协同交出了优异答卷。但也要清晰认识到,在地区落差、发展动力、创新能力、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优化空间。
作为一名来自高校的代表,陈雨露将目光聚焦高校,探讨高校在其中如何发挥作用。他认为,京津冀地区拥有众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创新人才,是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之一。
近年来,南开大学成立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以高标准智库服务协同发展,推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南开指数”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数据库”等多项研究成果。京津冀三地高校科研合作、产学共赢愈发密切,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进一步融通。
京津冀区域拥有一亿人口,经济总量已超过十万亿元。陈雨露代表认为,三地各具优势。北京作为我国最发达的金融中心及商业中心之一,培育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天津是近代中国工业发祥地之一,当前正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巩固提升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积极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河北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钢铁冶炼、汽车制造、生物制药、石油化工等产业基础扎实,正在建设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
“对三地而言,不断完善‘北京原始创新、天津研发转化、河北创新成果应用与示范推广’的创新分工合作格局,将为形成新质生产力奠定坚实基础。”陈雨露代表说。
去年5月,紧邻南开大学的天开高教科创园正式开园,至今已聚集创新企业千余家。其中,南开大学已在天开园核心区引入注册企业130余家,14家企业获批园区自主研发立项,23人获得高端人才政策支持,还有41个储备项目正在深入对接。
“这座园区,让高校的科研‘种子’走出实验室,走向产业链,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更强创新动力。”陈雨露代表说。
陈雨露代表认为,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还需要突破一些难点,如激励与约束机制有待不断健全,市场、人才、公共服务等制度衔接和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等。他说:“弘扬百年南开‘知中国,服务中国’的传统,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区域协同发展进程中的新现象、新问题、新需求,高校将贡献更多力量。”
(本报记者白佳丽 张建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