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开展一季度招商引资集中签约。一个突出变化,就是从依靠奖补性政策吸引企业,逐渐转向通过放大产业集群优势、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招商引资“强磁场”。
近年来,各地在招商引资上拼劲十足。但也有个别地方用力过猛,违规出台“土政策”破坏市场公平,催生了一批尝到甜头就迁走的“候鸟式”企业。这样的招商引资不仅难以吸引真正能融入地方发展的好企业,也会破坏营商环境,给长远发展制造隐患和风险。
今年招商“开门红”表明,与充满不确定性的各地“土政策”相比,企业更看重产业基础和配套资源如何,是否有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和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等。当然,这些都需要系统布局、精准发力、持续深耕。
有效的资源和精力要用在刀刃上,只有全面深入地梳理当地产业特点和资源优势,才能找准方向、锻造长板。许多地方围绕产业链开展招商成效喜人。根据自身优势,确立产业招商重点,紧盯龙头、链主企业的同时,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进一步放大集群优势。此种招商引资方式更具黏性,促成企业和资本主动来、来了不想走、投了还想投。
在安全合规的前提下,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优化相关举措,创新工作思路,切实提升招商引资能效。比如在资本招商上,不少地方已经通过降低政府引导基金的返投比例等方式,进一步调动社会资本积极性。有些地方还通过聘请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等作为招商大使,让更多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方面要多一些研究探索,打开思路、拓展方法,务求实效。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董碧娟)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