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举行“AI+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场景应用对接会
5月27日下午,青岛“AI+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场景应用对接会在青岛市市级机关会议中心举行,会议以“AI赋能海洋 场景催生新质”为主题,设置主办方致辞、人工智能大模型推介、场景介绍、研讨交流等环节,汇聚自然资源部北海局、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国家海洋科技中心、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国家气象中心,山东海事局,青岛市有关部门、区(市)、功能区等相关负责同志,华为、腾讯、抖音、科大讯飞、国实科技等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30家头部企业技术提供方和中船集团、海油工程、山东港口等海洋领域50家重要企业应用场景需求方进行精准对接,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创新应用与发展,帮助更多大模型创新应用快速落地和市场化、产业化,共促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市委常委、副市长耿涛出席会议并致辞。
抢抓时代风口,首度开创人工智能大模型矩阵赋能海洋“千行百业”先例
2024年是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爆发年,各地正在抢抓风口、加快布局,据中央网信办数据,目前全国已备案117个大模型,大模型领域已经呈现“百模大战”态势。从世界范围来看,通过建立系统的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矩阵赋能海洋发展的还没有先例。可以说,青岛建设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填补了全球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相关产业赛道、发展模式、组织形式等领域的空白。
会上,青岛市委常委、副市长耿涛在致辞中说,青岛具备发展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良好条件和突出优势,当前正在加快打造世界级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努力在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中走在前列。下一步将用足用好现有的海洋产业基金,研究设立海洋大模型产业基金,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团队、个人参与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发展。诚挚欢迎国内外海洋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企业家关注青岛、支持青岛、投资青岛,共同打造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高地,为培育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服务海洋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孟庆胜推介了全国首个系统谋划和推进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集聚区的指导性文件——《青岛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6)》,对青岛抢占人工智能新领域新赛道具有重要意义。据介绍,青岛将聚焦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地、关键要素支撑地、头部企业集聚地、应用场景示范地、产业生态优化地五个目标,实施五项行动,促进“人工智能+海洋”深度融合,聚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海洋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
引领行业未来,创新启动人工智能大模型产品推介和场景发布“集中对接”模式
会上,组织开展了大模型产品和场景的集中发布和推介,这在全国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尚属首次,必将有力促进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与相关领域的耦合融合、聚变嬗变和迭代升级,推动海洋领域实现深层次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
在推介环节,来自华为集团、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青岛国实研究院的专家分别对“盘古”海洋大模型、“AI-GOMS”大模型、“羲和”海洋预报大模型、“问海”大模型进行了推介,展示了各自在海洋大模型领域的最新研发成果和应用案例,凸显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海洋领域的应用潜力和广阔前景。比如,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中南大学联合开发的“羲和”海洋预报大模型具有性能高、速度快、时效长、架构新的特点,该模型在海水温度剖面、盐度剖面、海表流场、海平面高度等评测要素上,比当前世界主流的业务预报系统具有更好的性能,在单块GPU卡上平均仅需3.6秒即可完成1到10天的全球海洋环境逐日预报,比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快1000倍以上。模型可生成长达60天的海流预测结果,且准确率优于世界先进的海洋环境业务预报系统PSY4的10天预报结果。
青岛的本土科研单位也在本次会议上大放光彩,将最新的人工智能成果进行了展示推介。由青岛国实科技集团开发的“问海”大模型通过融合先进人工智能技术和海洋动力学理论,以全球海洋再分析数据集作为训练数据,结合窗口注意力机制算法,显式嵌入了大气对海洋的驱动作用、地形对海洋的约束作用以及海水运动的缓变特性,相较于数值预报模型在计算效率方面提升了1000倍,极大地节省了计算时间和能源消耗。
会上,还进行了海洋人工智能场景推介,国家气象中心、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阿里云智能集团、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等单位围绕各自需求进行了大数据场景发布,会场多家大模型开发方和应用方对面交流对接,共同探讨数据模型开发应用合作。与会人员还围绕智慧港口建设、生物医药研发、海洋管理治理等多个领域,详细探讨了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的具体应用场景,为参会人员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海洋人工智能的难得机会。
广泛链接资源,打造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化落地“智产融合”样板
今年以来,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将海洋人工智能作为重点产业之一开展精准招引,聚焦人工智能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促成一批合作成果。在5月27日上午举行的2024“崂山问海”海洋创新发展大会上,“蓝色循环”项目等13个重量级海洋项目成功签约,涉及海洋食品、海洋装备、海洋生态治理、现代航运服务、海洋新能源、智慧海洋等多个领域,青岛海洋产业发展再添新引擎。比如,新签约的“蓝色循环”项目,将在青岛设立“蓝色循环”全球执行总部,落地“北大—蓝景数字化转型联合实验室”,并以此为主体培育上市,建设“海洋可持续发展产业园”,生产制造“海洋云仓”、海洋塑料废弃物高品质再生粒子、海洋生物制剂“互花米草素”、AI远程医疗眼镜等,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12亿元。又比如,鸭嘴兽集装箱数字化平台项目,将在青岛设立鸭嘴兽北方业务总部,逐步整合旗下驳船、涉外海事、资产管理、卡车销售、新能源充、换、储运营等一揽子项目落户,并与复旦大学合作,研发集装箱检测机器人,实现集装箱智能化监测。一个个实打实的项目,成为海洋人工智能赋能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真实写照。
会议还设置了场景应用研讨交流环节,来自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所的专家对大模型落地路线图作了介绍,与会部门、高校和科研院所、头部企业围绕场景开发与应用开展研讨交流。与会单位表示,将持续迭代优化海洋大模型,以用户反馈、市场变化为导向提升性能,密切关注国际先进大模型技术动态,将先进技术移植升级到海洋大模型,合力推进青岛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集聚区建设。(编辑 王宇)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