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在这里,它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可以让大众上船参观,更好地认识海洋科考,知道我们是如何开展工作的,另外,船也能全方位彰显国家的科技实力。”在2024年青岛市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现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五次担任“蓝海101”号航次首席科学家时永强博士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9月20日,2024年青岛市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在青岛奥帆博物馆启动,此次活动由青岛市科协、市委宣传部等18家单位联合主办,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协力建设科技强国”为主题,活动期间组织215个科普场馆面向公众免费或优惠开放,开展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3000余场。
在活动现场,时永强博士展示了科考方面的成果,分享了科考期间的精彩故事。作为航次首席科学家,时永强博士说,跟随“蓝海101”号一共出海8次,其中5次是以首席科学家的身份,带队执行“蓝海101”号调查任务。“蓝海101”是一艘具备全球航行能力,并且,是以围绕渔业资源调查为主的综合性科考船,自从2019年执行共享航次以来,已经为全国40多家单位600多人提供了搭载的服务,科学家们到了船上,可以开展包括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地质、海洋物理等多学科调查,因为我们船上配备了多种先进的仪器设备,能够为这些科学家提供各学科方向取样的支持,并保障获取样品的质量,为我们国家黄海、渤海生态系统健康监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作用。
国家建立“蓝海101”的初衷是到全球范围内进行渔业资源探测。时永强博士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最主要的就是向江河湖海要食物。那怎么才能做到呢?那就是在保护和开发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让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时永强博士还谈到,“蓝海101”号在进行渔业资源调查任务时,克服了包括十级以上的风、五米以上的浪等恶劣天气条件影响,获取了高质量的现场第一手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和资料。我们在现场拖网采集渔业生物,并对其进行分类和测量,同步在现场要测定一些环境参数,包括温度、盐度、深度等等,还要采集鱼类的食物——浮游生物样品,通过综合调查和科学评估,就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渔业资源养护和管理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持。在2023年11月份,“蓝海101”号正式地从中国近海走向了深蓝,执行了中西印度洋公海渔业资源调查任务,获取了大量珍贵的远洋渔业样品,例如,金枪鱼、剑鱼等,为我国参与大洋公海渔业资源的国际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
“蓝海101”号调查船被誉为“渔业航母”,是我国海洋渔业科学研究的“国之重器”和“农业现代化标志性工程”。该船船长84.50米、主机功率2720千瓦、总吨位2783、续航力10000海里、最大航速14.5节。船上设有渔业资源实验室、生物环境实验室、理化环境实验室、声像评估与遥感实验室、渔业生物学实验室、综合实验室等,主要科研设备包括科研鱼探仪系统、无线拖网监测系统、CTD、船载多普勒海流仪、卫星遥感接收系统、侧扫声纳系统、浅地层剖面系统、底层拖网、阿氏网、浮游生物拖网和地质采样设备等。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中之重。采访结束时,时永强博士说:“‘蓝海101’号不仅有科考、渔业资源调查这些功能,也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科普平台,已为全市很多学生提供了登船机会,在科考船上,可以参观我们的驾驶室和科考作业过程中使用的仪器设备,包括怎样采集海里面的水、怎么采集海里的生物、怎么捞海里的鱼,都可以给予科普讲解,给小朋友们心中种上科学的种子,立志为我国的海洋科考事业做出贡献。”
(编辑 王宇)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