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大唐不夜城“盛唐密盒”爆火之后,景区沉浸式演出项目的存在感愈发强烈。近年来,各大景区纷纷上新沉浸式演出项目,是旅游市场上一个肉眼可见的变化,“白天看景、晚上观剧”渐渐成为游客出游的常态。
这些沉浸式演出在业界普遍被冠以“旅游演艺”的统称。“印象”系列、“又见”系列、“只有”系列演艺等过往的经典案例证明,旅游演艺不仅是锦上添花的存在,而且有着激活景区和地方经济的大能量。这种后起的演出该如何跟景区气质在表达上相辅相成,跳出复制粘贴的窠臼,是摆在旅游演艺发展面前最关键的问题。
对旅游的注解
在重庆市巫山县,“三峡之光”情境夜游每天晚上都会如期上演。九月末的一个晚上,记者亲临现场体验。随着游船缓缓启动,一场绚丽的灯光秀逐渐拉开帷幕。巫山旖旎的风光与满城霓虹交相辉映,令人目不暇接。游船内部,非遗民俗文化歌舞表演、诗词歌赋戏剧表演轮番上演,与沿岸景观、建筑的大型光影表演同频呼应,实现了真正的“内外联动”“虚实结合”,游客能欣赏巫山夜景,也可以深度体验巫山文化的浓缩精华,连连感叹其巧思。
记者了解到,“三峡之光”情境夜游项目从2021年底正式对外开放,现已经成为长江流域独一无二的夜游新地标。近年来,像这样的沉浸式夜游项目逐渐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填补了夜间观光旅游的空白。
严格论起来,旅游演艺的兴起,却要在更早之前。最初,旅游演艺仅仅对应着大型主题公园里的演出。直到2003年,由张艺谋、王潮歌、樊跃策划制作的山水实景演艺项目《印象·刘三姐》掀起了国内大型实景演出的文化热潮。该演出将漓江山水作为整个舞台,借助现代的光影技术,打造自然与人文交织、风景与风情并生的演出,开创了山水实景舞台的先例,并发展为我国著名的旅游演艺品牌“印象”系列。而后,《又见·平遥》构建了舞台沉浸演出场景,《只有·峨眉山》首度将舞台空间的概念打破,营造了实景互动沉浸式演艺空间,催生了越来越多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演艺品牌。
旅游演艺逐渐在各大景区铺陈开来,成为不可或缺的存在。如果说旅游更多是为了直观感受自然和人文风光,那么演艺便是对旅游的进一步注解,通过深度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运用最新的光影技术和多元的呈现方式,帮助游客迅速进入场景。就拿“三峡之光”情境夜游来说,乘船夜游长江,船舱里不时响起的解说、上演的歌舞戏剧秀,将三峡历史娓娓道来。七十分钟的时间里,延续千百年的巫文化、三峡诗词文化、三峡的历史和今朝如在眼前,是仅靠欣赏自然和人文风光远远不能达到的效果。
足可独当一面
旅游演艺虽依附于景区而生,仍然对游客显示出不小的吸引力。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旅游演艺演出6.84万场,票房收入70.55亿元,观众3911.93万人次;在7月、8月,全国大中型旅游演艺项目超300个,演出场次超2万场,接待观众超1500万人次。
追溯起来,旅游演艺的兴起,最初只是为了改变游客“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旅游市场资源浪费的格局,弥补夜生活的空白,仅仅是景区的附属物和随赠品,不过旅游演艺的定位早就不限于此,一场高品质的文旅演艺完全可以成为景区的爆款IP,甚至独当一面,一跃成为一地的文化名片。
即便在今天仍可算作经典旅游演艺作品的《印象·刘三姐》是个再典型不过的例子。当年首场演出时便艳惊四座,而且还引发了阳朔的“印象经济”。截至2019年7月,共演出7000多场,接待国内外观众180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20亿元。
旅游演艺的拉动力远不止门票收入可以估量。更难得的是,一部演艺作品拉动了阳朔旅游相关产业的多方面社会效益。《印象·刘三姐》的很多演员都是当地渔民,白天劳作、晚上演出,参演的渔民可以按月领取工资,拓展了主业之外的收入途径。据报道,靠着演出,这些渔民的家庭收入每年至少能增加2-3万元。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印象·刘三姐》都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旅游演艺市场的奇迹,并给予旅游演艺市场无穷的想象空间。
这样看来,与其说是演出依附景区,不如说是景区倚重演出。当前,很多景区的演出项目就是通过不断推陈出新对游客形成持续的吸引力。大唐不夜城的热度之所以长盛不衰,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不断上新旅游演艺项目,并借助社交平台不间断地引爆热点。“不倒翁小姐姐”大获成功,以至于到今天这一项目仍然在各大不夜城被批量复制,游客热情不减,仍然愿意为之驻足;今年“盛唐密盒”的爆火,再次引发了大唐不夜城游人如织的盛况,也再度证明了旅游演艺之于景区的重要性。
走出附庸
当然,旅游演艺的成功案例,并不能隐藏当前旅游演艺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譬如,重形式但轻内容,旅游演艺变成单纯的技术秀,并不能真正打动观众;盲目移植别处的成功案例,但不进行本土化改造,以至于不伦不类……
细究起来,这些问题从旅游演艺发迹之时便一直存在。继《印象·刘三姐》成功之后,“印象”系列演出逐渐落地全国的山水景点,“有多少山水就有多少印象”,成就了“印象”系列演出品牌。后来者虽复制了《印象·刘三姐》的经验,却没能延续它的成功,重复多而新意少的“印象”系列演出很快让游客审美疲劳。譬如,落地西湖这一本身知名度极高的景区,《印象·西湖》给观众的惊喜并不多,没能掀起太大的水花。
跟风无伤大雅,但缺乏原创力和核心立足点是真正困扰旅游演艺发展的症结所在。旅游演艺,究其根本还是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结出的果实。有一种观点认为,旅游本质上是游客主动与一种异质文化深度接触,借助演艺平台,了解旅游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感受旅游文化的鲜活美丽,体验异地文化的异质美。因此,旅游演艺所要达到的效果,就是找到与当地文化的深度连接,并通过现代技术使之得到有效呈现。
历史传统、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都可以成为旅游演艺的灵感和资源。《云南映象》对云南彝族、佤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元素充分汲取,成就了少数民族风情演艺的丰碑;西安华清池景区的大型实景剧《长恨歌》,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经典故事搬上舞台,也是对当地历史文化的活化;杭州的《宋城千古情》则是对吴越文化进行挖掘,才能再现杭州八百年前的盛况。
当前,技术更新迭代,赋予了旅游演艺更加多元的表达方式。演出可以走下舞台,融入观众,融合多种艺术形式和技术手段,这也为旅游演艺的创新提供了更多解法。旅游演艺如果能走出附庸的位置,真正独当一面,文化和旅游的联姻或许能开启更广阔的天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