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报集团主管主办

中国企业信息交流平台

微博 微信

文化产业强国之路该怎么走

作者:魏鹏举 2021-11-02 13:41 来源:中国企业网 次阅读
 
我国的文化产业强国之路应该怎么走?

我国文化产业走出了一条中国模式的文化产业强国之路,主要有三大特点。第一,改革解放文化生产力,重点强调改革的力量;第二,市场激活文化消费力,重点强调市场的作为;第三,开放提升文化影响力,重点强调开放的价值。

改革解放文化生产力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开放的有力推动。在这一过程中,我国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改革成为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甚至成为中流砥柱。

从改革的角度看,改革释放和解放了文化生产力。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萌芽,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相伴相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文化市场也逐步复苏发展起来。被公认最早的文化市场复苏迹象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些原本只存在于宾馆中的音乐茶座,很快在广州流行起来,并从广州扩展到全国。后来才逐渐有了歌舞厅等各种各样的娱乐化活动。这种文化市场活动,让人们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化娱乐需求得到很好的满足,且文化消费的潜力也得到了充分激发。

制度层面上,关键性的推动力量是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提出,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生产要素市场化逐步启动,港台流行音乐等文化商品,日渐风靡中国大陆。文化市场的活跃也推动了文化商业现象的大量涌现,很多自发的文化市场主体出现,各种各样的文化消费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地冒出来。如具有代表性的《渴望》。当时,《渴望》在国内的收视率超过90%。而电视剧此前绝大多数是由财政预算拨款,很少有商业回报。《渴望》标志着中国电视剧行业开始逐渐走向商业化,甚至产业化。

市场激活文化消费力

从市场的角度看,1992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极大激活了国内的文化消费力。1992年以后,中国经济步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快车道,文化领域出现大量的转企改制等文化体制改革事件。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2000年,广电业的集团化也拉开了帷幕。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湖南卫视在商业化市场化方面崛起的标志性事件,即直到今天都让很多人记忆犹新的《超级女声》的选秀活动。这场活动几乎引爆了整个中国娱乐市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让很多普通的小女孩被全国的电视受众所熟知,并带起了中国首轮的粉丝经济热潮。

另外,从文化产业的发展看,相关的管理部门开始把推动文化市场的成熟发展作为一个政府管理部门非常重要的,甚至是重心的任务来推进,设立了一些文化产业的示范基地,如最早且著名的深圳大芬油画村。它属于文旅部最早设立的一批文化基地,也是在市场化背景下,艺术工业化生产的一种实现方式。正是基于深圳是改革开放前沿的特殊地位,以及先行先试的优势,才有了大芬油画村这样的艺术经济集聚业态的发展。

2005-2018年,文化产业增长速率明显高于宏观经济的增长速率,即文化产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比一般经济领域更快的发展,这也意味着文化产业发展对宏观经济的贡献要高于平均值。另外,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的社会消费形态出现,文化消费也成为最活跃的一部分。比如,在互联网的应用方面,连续几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统计了网民在各类互联网应用的规模和使用率,排在前十的最活跃的互联网应用中,至少有60%的都是和文化消费有关的应用,如网络新闻、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文学,包括网络直播等,这也得益于整个市场的发展。

开放提升文化影响力

从对外文化影响的角度看,开放增强了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7-2019年,中国的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持续增长。2007年,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是382亿美元,2019年,达到了1114.5亿美元,增长了接近三倍。这体现了在整个社会经济的开放过程中,文化产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激活了国内的消费,也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从文化强国建设的角度看,文化强国首先要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一是衣食出行,即最基本的刚需;二是很重要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文化市场的繁荣、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很好地满足了百姓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也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中最有活力、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同时也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及综合的文化软实力。

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应该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建设、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为,让文化产业能够很好地满足国内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人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素质和水平,增强国人的幸福感、获得感,以及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我们要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展文化产业,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家软实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上书写精彩篇章。


点赞()
上一条:文化产业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强大动能2021-10-31
下一条:文物保护如何走出“小马拉大车”困境2021-11-05

相关稿件

文化产业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强大动能 2021-10-31
重磅文章 | 文化科技融合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必由之路 2022-01-12
文化产业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 2021-09-26
《中国企业报》集团文化产业有限公司 2021-05-07
2020北京文化产业投资发展研究报告:“文化+”或将成为主流业态 2021-05-06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报 中国社会经济网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新浪财经 凤凰财经 中国报告基地 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杭州网 中国产经新闻网 环球企业家 华北新闻网 和谐中国网 天机网 中贸网 湖南经济新闻网 翼牛网 东莞二手房 中国经济网 中国企业网黄金展位频道 硅谷网 东方经济网 华讯财经 网站目录 全景网 中南网 美通社 大佳网 火爆网 跨考研招网 当代金融家杂志 借贷撮合网 大公财经 诚搜网 中国钢铁现货网 证券之星 融易在线 2014世界杯 中华魂网 纳税人俱乐部 慧业网 商界网 品牌家 中国国资报道 金融界 中国农业新闻网 中国招商联盟 和讯股票 经济网 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网 中国报道网 九州新闻网 投资界 北京科技创新企业诚信联盟网 中国白银网 炣燃科技 中企媒资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滨州东方地毯集团有限公司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喜来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