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作为一种区别于诉讼的争议解决方式,因其专业、高效、保密、灵活、经济、易于执行等特性,在经济活动中特别是国际商事领域日益受到重视,甚至有人把仲裁员群体比作是法律行业的精英俱乐部。
女性曾经一度被认为是职场的弱势群体,很多人至今对于“法律行业精英”还有着刻板的性别印象。伴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以及男女平权、同工同酬思想的不断发展,女性在不同领域的职场天花板不断被打破。目前,越来越多的“她”力量,在仲裁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2022年3月8日——国际妇女节当天下午,由仲裁女性俱乐部(WIA)主办的“迈向五周年:仲裁女性俱乐部上海论坛”在思南公馆举办,仲裁业界的领军人物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共同分享仲裁领域多样性发展的最新动态。
本次论坛首度发布了“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仲裁员任命多样性”调研的阶段性结果。2017年至2020年,参与调研的仲裁机构的仲裁员名册中,女性仲裁员占比平均超过22%;在仲裁庭构成中,仲裁机构指定女性仲裁员占比平均每年超过25%,当事人选定女性仲裁员占比超过平均每年19%;在仲裁机构中,女性工作人员占比接近为60%,中国女性积极参与仲裁,女性仲裁员、仲裁机构中女性工作人员都已经成为仲裁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为仲裁的多样性、特别是性别多样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上海政法学院校长、上海仲裁委员会主任刘晓红教授出席了本次论坛。2016年,刘晓红当选国际商会(ICC)仲裁与替代争议解决委员会副主席,是该委员会成立至今唯一入选的中国籍专家。作为走向世界的国际法学者,刘晓红更是仲裁界的“女神”级人物。在她的眼中,仲裁女性现在已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在推动仲裁员多样性的不断发展。
本次论坛聚焦仲裁机构视角下的仲裁员任命的多样性,也从行业组织角度关注仲裁人的专业成长。仲裁女性俱乐部委员会成员、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副秘书长杨玲博士指出:“国际仲裁界从2015年前后开始关注和推动仲裁员任命的多样性,尤其是注重在同等条件下提高女性仲裁员委任和在公开演讲中发言的机会。近年来,国内仲裁机构开始关注这一领域,越来越多的国内仲裁机构在其近年来的年报中也公布了女性仲裁员委任的数据。这些都是积极的信号。”“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仲裁员任命多样性调研”发起人之一、仲裁女性俱乐部执行委员会成员李昱介绍:“我们希望通过调研了解中国内地女性仲裁员任命的情况、中国内地仲裁机构和从业者对仲裁员性别多样性问题的认知现状,并通过对调研所得数据分析,指出中国内地仲裁多样性发展的阶段和可能的方向。”
提升女性在商事仲裁中的任命率,以及促进中国女性在国际仲裁领域的可见度,是仲裁女性俱乐部的愿景。为此,俱乐部诞生四年多来,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其发起的“WeGrow导师与辅导计划”,就是将资深仲裁员与年轻仲裁从业者一对一进行辅导的项目,该项目今年刚获得了《环球法律评论》(Global Arbitration Review)“最佳仲裁平等代表权”提名。
本次论坛得到第一财经旗下的公益组织BePink、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海南国际仲裁院、法嘉、LEB法务平台、南京仲裁委员会、《商法》杂志、上海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仲裁中心、上海市女律师联谊会、浙江省律师协会女律师工作委员会、江苏省律师协会女律师工作委员会及南京市律师协会女律师工作委员会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