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由江西财经大学与企业管理出版社主办的“2023年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学术研讨会暨本土管理思想专题论坛”在江西财经大学麦庐园校区成功举办。
江西财经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始发,企业管理出版社社长孙庆生,江西省管理学会会长、江西财经大学原副校长吴照云以及来自全国16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共50余人参加论坛。工商管理学院党委书记贺三宝主持开幕式。
陈始发在致辞中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的春天已经到来。2023年,江西财经大学已落成全国首个“中华管理思想文化园”,连续举办首届“中华管理思想论坛”、中国管理思想研究研讨会与2023年夏季中国企业家管理思想研究工作坊,本次论坛的召开更为江西财经大学百年校庆增光添彩,并预祝论坛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孙庆生首先介绍了财政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管理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工程”的内容、背景和意义。孙庆生指出,要充分调动有关力量,通过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融会贯通,从现代管理的角度,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项事业推向企业、推向社会,教化人们管理有道、生财有道、成己成物,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期待中国管理学界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不尽的智慧和力量,敢于并善于从管理思想的根上实现突破与创新。
江西财经大学管院胡海波院长在开幕式上介绍了江西财经大学在中国管理思想研究领域的情况。胡海波指出,江西财经大学经过酝酿初试、发展壮大、品牌成熟、持续发力四个阶段,现已形成一组持续深入的研究方向、一组跨多学科的研究队伍以及一系列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未来学校还将面向经济活动主战场与人才培养主舞台进一步凝神、聚力与共情,在“两个结合”中传承创新。
吴照云在做题为《中国管理学派:“文化与管理”的守正创新》演讲时指出,文化与管理结合的目的就是要构建起属于中国管理学派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与话语体系,核心任务就是针对“六个问题”做到“六个坚持”:一是理论基础问题,要坚持传统文化的“创造转化”;二是实践观察问题,要坚持古代思想、近代经验与当代实践“三位一体”的管理观察;三是概念表述问题,要坚持“中文文法”的概念阐述;四是价值取向问题,要坚持“人道与天道统一”的至善之道;五是研究方法问题,要坚持“经学考据”的研究方法;六是落地问题,要坚持“自上而下”的全员参与。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晁罡教授在题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一个富有理论创新空间的研究领域》的演讲中指出,近年来,中国涌现出一批传统文化践履型企业。此类企业用传统文化构建企业信仰,并力行践履,从而获得了良好的组织氛围与绩效。此类企业还呈现出“超家族主义”特征,通过“拟家庭教化”方式促成员工的君子人格和亲社会行为,让员工不仅成为一位好员工,更成为一位好公民。
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巩见刚做了《中国式现代化与本土管理学之儒家化》的演讲,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提出对本土管理学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管理学需要进行一个根本的、范式意义上的转型。儒家文化和管理思想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继承了古老中国的整体思维,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时能够以义生利、心存敬畏、行有所止,使得“修己安人”的最终目的具有了理论和现实的可能性。
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副主任郭英博士演讲题目是《王阳明领导功夫及其当代启示》,他指出,功夫问题是中国哲学所特有的重大问题,离开工夫论就不能理解中国哲学。从功夫的角度对王阳明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进行分析,尝试构建领导思想加领导实践的研究框架,可以增强王阳明管理思想的可复制性与可移植性。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黄海啸副教授在以《“经世济民”与中国管理》为题的演讲中指出,无论是大国治理、组织管理还是个体修为与自我管理,都必须“经济效能”与“人文价值”并重,因此,这个话题将以社会主义人文经济学视野为准绳和工具,深度剖析中华文明历史上典型历史事件的成功或失败原因,提炼和总结东方特色的管理规律、逻辑和经验,以资为中国管理现代化体系建构提供历史智慧。
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黄金枝副教授演讲题目为《“万物一体”管理学范式的提出》,她指出,万物一体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释道易的共通处,是建立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绕不开的问题关键。根据传统文化“含三归一”和“以一摄多”的特性,凝练出“万物一体”含融且统摄“万物分立”,且是两面一体的关系,进而将整体性与还原论关系的考量转变为“万物一体”与“万物分立”关系的考量,实现管理学的“升维”和“扩容”。
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黄少英教授在做题为《中国管理时代已经到来》演讲时谈到五点:一是文化自信时代到来,尽管西方在管理上还有一定值得借鉴的因素;二是我们的祖先天生会领导和管理,积累了丰富的领导思想和管理经验;三是早期工业化时代中国企业管理的天然缺失造成几百年的时代误会;四是中国式现代化造就中国管理时代到来;五是中国管理的最大特点是人心管理——得人心者得天下,得人者得人心。
华东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贾利军教授在做题为《在时空穿越中谈谈管理学创新——基于中国文化视角》演讲时指出,与西方管理学的分科属性不同,中国文化是一种“分层”的认知体系,是以“道”为核心的整体论世界观和以“天人合一”为准绳的方法论。这个分层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道、象、器”。“道、象、器”自上而下,一以贯之。“器学”指的是一事一物之理;“象学”指的是诸多事物所构成的某一类现象背后的规律性认知;“道学”指的是世间万象背后共通的规律。这种分层的知识体系并非三个层次的堆叠,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贾旭东教授演讲题目为《中华学术范式与自觉管理》,他认为,“中华学术范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研究方法的总称,体现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在世界观与方法论方面的根本差异。基于“中华学术范式”,他提出《自觉管理》的思想、理论与方法体系,即“自觉人假设”,认为人生而自觉,但后天的心灵污染妨碍了其潜能的发挥,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心性修养工夫引入管理者的心智训练,通过提高人的自觉性而实现团体的自组织,将可能达到无为而治的管理最高境界。
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李文明教授演讲题目是《中国生态伦理》,他指出,通过理论思辨探究中国生态伦理的发展趋势,即非生态伦理的生态化到生态伦理大众化的演替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按伦理文化产生的时间顺序,从古到今、从远至近,系统阐述易经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革命文化、新中国建设和改革文化七大文化中所蕴含的生态伦理。在此基础上对七大文化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剖析。二是对不同层面实践中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对比阐述和分析。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孟子与儒学研究部部长秦超演讲题目为《儒家“生意”思想视域下的现代儒商精神》,他认为,“生意”价值是中华民族的美好向往,在生产、生活、生计、生理、生长、生成等中国汉语词汇中,以“生”来表意,谱写了一曲宇宙生命祥和的生动乐章。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意”哲学概念逐渐指向商人的经商活动,这是儒家文化在商人地位提高背景下的一次思想创新,也是社会对功利性的商人向道德至上的儒商转变的一次殷切期望。
嘉兴市新儒商企业创新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唐诗武演讲题目为《三立企业运作玄机理论》,他提到,三立顾问自2002年起便致力于创建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古今珠联,中西璧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三立企业运作玄机理论和在企业践行的方法、工具体系”。该体系可助力企业管理者深入认识“立己,达人”的文化内涵,让企业职工及其家人在企业发展的历程中受益。会议上,唐诗武院长还介绍了该体系如何在企业全生命周期全维度进行生根践行的做法和案例。
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国进演讲题目是《从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之争看中国管理学理论创新的路径和前景》,他认为,中国管理学的理论创新既可以在科学化方向取得突破,也可以在艺术化方向进行深化。路径大致有三条:一是几乎不依赖任何既有理论的创新;二是在现有理论基础和中国管理情景上创新并持续深化,找出西方理论的不足,;三是以西方现成理论检验中国管理实践。三种路径可以同时进行。
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王泽民教授演讲题目为《从古文字看中国文化的特点及其创新特质》,他指出,理解一种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一定要把握住文字、制度、思想三要素。古文字反映的是在文明初兴阶段,先民对天地万物、人类自身和社会生活最初的各式各样的感知和认识。从古文字形成背景来看,从畜牧业转型之农业生产方式,以及温和的自然环境是两个最基本的因素,因此,先民们用文字描述身边的万事万物时,基本上都是温和、客观和正面的;也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中国式思维的具象式、联想式特点,塑造了从全局看局部的思维习惯。
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通福教授演讲题目为《中华优秀管理文化“双创”中的修身问题》,他提到,“文”的字形就是人正面直立的形象,当人认识到人身不足以规定人时,于是在中间加“心”字。可见文的本义是人,由人的形象引申为凡可见的外在现象,又指可以让人成为真正的人的事物。如果把《易·贲·彖》“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视为“文化”的本土源头,文化就是让人成为真正的人,也就是修身。同样,如果把“修己以敬”视为本土文化对管理的理解,那么修身就是管理。就汉文古义而言,文化即修身,修身即管理。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副研究员徐立国做了题为《中国本土情境下的责任型领导》的演讲,他指出,以多元复杂互动为核心的组织生态系统是产业链稳定与发展的重要载体,能直接触及组织生态系统多元复杂互动中的伦理与合法性的责任型领导是中国传统文化需要融合的重要管理实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命、和谐、修身、仁爱、阴阳、中庸等思想使中国本土情境下的责任型领导关注多元复杂互动主体的“共命运”,而不是西方情境下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共利益”。命运共同体视角将是利益相关者视角的有效拓展和升华,为理解中国本土情境下的责任型领导指明了方向。
广东省蓝态幸福文化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张华在题为《蓝态公益:党建引领下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公益慈善组织》的演讲中指出,“党建引领文化传承,公益助力文化自信”。广东省蓝态幸福文化公益基金会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秉承“最究竟的慈善莫过于拯救心灵”的公益理念,通过长期举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公益课程与活动,帮助几十万人解决了亲子教育、夫妻和谐以及企业经营的难题,树立了大家内求利他、向善向上、自信自立的价值观,使得越来越多的受益者转换成为志愿者,实现了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高效社会治理模式。张华认为,每一个企业最需要的是企业家对自身的管理,管理好自己的心念,而组织最高境界的管理是实现每一个成员的自我管理。
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副主任张守刚做了《中国式谈判智慧》的演讲,他认为,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谈判思想,向世界传递中国谈判理念与风格是向世界展示中国软实力的一部分。以中国传统文化自觉为基础的中国式谈判思维和谈判策略大致可以分为:“势”——谈判的成立的条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谈判利益观;仁者爱人——谈判者的人性假设;上兵伐谋——谈判策略博弈;允执厥中——谈判沟通之道;和为贵——谈判路径选择;和谐——理想的谈判双赢结果;中国式谈判企业实践。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树旺教授演讲题目是《文化与管理研究的“跨越”与“融通”》,他指出,首先,从事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研究需要有“跨”的原则,需要两面通,出身管理学科或在管理学院工作的研究者,传统文化经典学习要跟上,管理学研究要在一线;出身非管理学科的或在非管理学院工作的,传统文化研究要在一线,管理学研究要跟上。其次,在研究方法上要“融”要“通”,融通要有目标共识,理论创造在于实践中有效管用,能指导中国实践,让实践者形成理念自觉、文化自信、历史自豪;方法上,要注意文史哲人文方法与社科研究方法异同与融合,要有“旁观者”研究立场;在文风共识上,要注意境美与理论美的融合;在研究受众上,要走出书斋,从精英世界走向普罗大众,实现真善美价值与理性的可复现可验证的理论方向。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周卫中演讲题目为《日本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与启示》,他结合日本企业对中国文化的借鉴与创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管理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项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实践进行研究,总结、提炼出有代表性的理论、经验和案例,通过研讨提炼、传播,在更大范围形成广泛共识,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二是保持开放心态,吸纳国内外尤其是国外学者的观点,为我所用,克服企业管理研究“灯下黑”现象;三是结合时代背景,鼓励百家争鸣和跨领域交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企业管理领域的创新性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在自由交流环节,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谌飞龙教授、人力资源系副主任钟尉博士等专家做了精彩分享和交流。
在总结环节,孙庆生社长强调,要充分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二字内涵,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甄别力,提炼至今仍有价值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
本次会议由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与《企业管理》杂志社承办,由江西财经大学中国管理思想研究院、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广东省蓝态幸福文化公益基金会、嘉兴市新儒商企业创新与发展研究院协办,由中国管理科学学会企业管理专委会、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企业文化专委会与江西省管理学会指导,会议还得到了江西李渡酒业有限公司的支持。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