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聚焦“三农”,“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成为重要关键词。文件强调,要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在2024年度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农业发展的高质量有了更为明确的定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有力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加强生物制造、植物工厂等农业科技创新……
“这一条条对农业的期望,就是对我们农业从业者最好的激励与鞭策,鼓励我们不断创新、不断求索!”稷青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秦清正是饱含着对农业的热爱才会有这样的表达。她领导的稷青科技是一家专业的智慧农业软硬件系统集成开发商和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为用户提供集硬件、AIoT技术、种植技术、运营为一体的智慧农业整体解决方案,以项目执行方式为客户带来从前期评估、设计到中期建设直至后期运营的全链条服务。近年来,在农业科技化的大背景下,稷青科技愈发脱颖而出,并在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切实的理论沉淀以及扎实的实践成绩。
数字农业,稷青路径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数字化技术的接入和融合。如何推动国产的农业数字化进程,让中国农业发展尽快追赶世界先进潮流,是我进入农业领域后一直在思考的命题。”一谈起农业数字化,秦清有着清晰的思路与清醒的思考。她与她的团队以环控系统的数字化为切入点,赋能蔬菜种植,摸索并走出了一条标准化、可复制、可实际运营的农业数字化之路。
(秦清工作照)
“中国需要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智慧农业,积累自有农业数据。”秦清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在她的带领下,公司的技术研发团队从无到有推出了自主研发的设施农业智能管理系统AIPaaS(Agriculture Intelligence PaaS,设施农业智慧种植),致力于解决设施农业、数字农业领域卡脖子技术,打破荷兰公司的技术垄断,让种植数据真正掌握在国人自己手中。
据介绍,该系统通过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智慧温室的农业种植深度结合,结合算法与种植环境和植物生理学数据,以精密、智能控制确保系统顺畅协作,让作物处于最佳生长条件,最低限度地使用水,能源和肥料,实现节省人工70%,产量提升20%以上的实际效果,真正让种植者的经验变成了数据。系统由生产管理系统、智能环控系统和AI智慧种植三部分构成。其中,AI智慧种植,解决了两大难题:一是识别蔬菜生长状态进行产量预测,二是病虫害识别和提前预警。在自动化识别效果方面,某类蔬菜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5%以上。
秦清表示,公司研发的系统已经从自建的示范基地走出去,赋能合作伙伴,提质增效,为他们原有的业务插上数字化的翅膀。“这也是我们的初心所在:打造真正为农户带来创收的应用,从应用价值、经济机制、科技价值三个维度上助力上海数字化和整体科技水平的提升。”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农业数字化成果的背后,是大量的技术支撑——目前,秦清个人已申请发明专利7件(含实审),集成电路布图2件,共授权专利70余件;她所带领的团队积累了专利共99件,其中有12件发明,36项软著。
在秦清看来,农业的自有技术要全面国产化。所谓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国产化的农业智能化。“在创建团队之初,我们就铆定自主研发的方向,对标国际先进技术,探索适合本土的技术路线,以全面国产化的技术创新打破国外技术在中国农业领域的垄断,寻求弯道超车。”
秦清脑中的数字农业技术路线非常清晰,一是应用为王、实效为先。数字化要真正为种植者提供服务,推动农业种植提质增效,就需要实践验证,而非追求指标数字的漂亮。稷青在全国落地的示范基地,根据落地场景不同,制定符合当地需求的种植策略,辅以相应的设施配套和环控策略,实现效益和能耗的平衡。二是不断迭代升级。中国地大物博,农业领域个性化需求显著,没有包打天下、一劳永逸的系统。技术框架需要通过实际的数据积累,不断升级,提升普世价值,才能为更多的农业主体所用。
秦清表示,作为低碳、智能农业种植的先遣队,公司在植物工厂绿色化、智能化等先进技术的实践上,积累了丰富的系统管理经验。这不仅是企业的财富,更是行业的财富。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驱动下,稷青已经牵头起草并发布了全国首份《绿色智能植物工厂建设规范》团体标准,希望从个体实践出发推动行业变革。
对于上海整个城市的数字化转型,秦清认为,公司的实践就是在丈量土地、种植经验,从稷青的摸索出发,她认为应从注重加强跨部门合作、注重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注重民生需求和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多家考量,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推动的良好局面,实现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进步。
左手感性,右手理性
数字化是理性的,而女性往往更加感性,作为女性领导者,秦清很懂得如何更好发挥女性的力量来推动她所从事的事业。她总结为三条“法则”。
首先,非功利的心态,不计得失的投入,韧性十足。放弃国企的优厚待遇,秦清选择了一条在别人眼里满是“坎坷”的道路。但是作为当事人,她更多从产业报国的角度看待这份事业的意义。“不过分计较一时得失,才能在这样一个行业中真正扎根下来,长期主义让我受益匪浅。”
其次,赋予行业理解更多感性思考,以人为本。民以食为天,如果不能为从业者带来实际的效益,那就没有任何意义。秦清坦言,这是一个很感性的认知,也是她的思考底线。这让她在日常的工作中多了一些直抵核心的认知,去除不必要的修饰和弯弯绕绕,接地气、出实效,让团队走得稳健。
最后,多元化视角,在凝聚团队上更具包容性。在秦清的团队中,年龄、背景差别大,从60后到00后,从博士头衔到地头农民,从脑力劳动到体力劳动,分工交织、纷繁复杂。多元化、包容性强的的特点让她更好地担负起协调、润滑的作用,让整个团队平稳运转,协作共进。左手感性,右手理性,这大概就是女性企业家的平衡之道。
秦清透露,正积极推动商业模式的落地,谋求企业上市,借助社会资本带动人才引进、技术研发和持续的场景落地,为农业技术领域的国产化当好排头兵。稷为粮食,青为茁壮,在秦清这样一位女性领导者的带领下,稷青定会硕果累累,上海农业数字化之路也定会陌上青青、草长莺飞。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