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报集团主管主办

中国企业信息交流平台

微博 微信

培育发展绿色生产力 打造玻纤零碳智造微循环

2024-07-27 11:33 来源:中国企业网 次阅读
 
培育发展绿色生产力  打造玻纤零碳智造微循环

  7月26日,中国巨石淮安零碳智能制造基地第二条年产10万吨玻纤生产线点火,标志着全球玻纤行业首个零碳智能制造基地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为世界玻纤行业发展树立了新标杆。

图片

  中国巨石负责人表示,该生产线建设点火是公司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也是为满足市场需求、补充停产产能而建设的生产线。
  零碳智造 打造绿色“新引擎”
  中国巨石淮安零碳智能制造基地,于2023年2月8日正式开工,经过17个月的建设,建成两条年产10万吨玻纤生产线。公司努力打造绿色生产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基地全部采用绿电生产,实施绿色能源计划、低碳生产技术、零碳循环模式,使工厂拥有综合为零的碳排放表现。

  玻璃纤维是一种国家战略性新兴材料,在工业强基中起到重要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电子电气、建筑建材、节能环保、基础设施、体育休闲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成为替代钢材、木材、石材等传统材料的新一代复合材料。在工业产品中就相当于水泥里的钢筋,起到的是增强作用,可以使材料更轻、更牢固、绝缘、耐腐蚀。中国巨石不仅为中国玻纤民族工业的崛起作出了重要贡献,更为世界玻纤工业的成本降低、质量提升、应用领域拓宽、使用周期延长,为世界复合材料的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片

  淮安零碳智能制造基地的运行,离不开新能源产业板块的有力支撑。在江苏淮安涟水,一座座180多米高的大风车迎风转动,源源不断地将风能转化为电能,机组上“中国巨石”几个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耀眼。该风电项目由巨石新能源(淮安)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于2024年上半年并网发电,是巨石进入新能源板块的第一个项目,为公司发展开辟了新能源新赛道。
  该项目是我国首个180米超高混塔批量商业化项目,一期年上网电量超5亿千瓦时,碳减排量40万吨/年以上,生产叶片所用玻纤均来自巨石。风电机组产生的绿电,一部分被输送到巨石淮安零碳智能制造基地,用于玻纤生产,另一部分进入国家电网输送到千家万户,实现生产、生活电力供应的绿色化。中国巨石率先走出了一条从生产玻纤到使用玻纤、利用绿能为风电产业生产高性能玻纤的新路子。
  零碳智能制造基地的建设,不仅体现了巨石作为一家公众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也体现了巨石作为全球玻纤领导者的担当作为,更是体现了巨石为全球客户提供绿色低碳产品的郑重承诺,为全球玻纤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走出了一条巨石之路,形成了玻璃纤维和复合材料应用的微循环,以新能源带动玻纤主业成长,进一步推动巨石实现高质量发展。
  零碳智能制造基地的建设,为涟水打造以中国巨石为链主的国际先进复合材料产业基地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它将对我国玻纤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进一步提升巨石的盈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玻纤产业实现零碳制造起到引领和示范。

  科技赋能 构建绿色“新生态”
  作为玻纤行业的链主企业,中国巨石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推动产业绿色化转型,争当玻纤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引领者、绿色玻纤产品生产的推动者、玻纤工业碳减排的示范者。
  一直以来,中国巨石深入推进玻纤工业绿色发展,推进玻纤工业发展方式创新,加快节能降碳技术和产品研发与推广运用。公司建立起了一套从玻纤研发、生产,到包装、物流、销售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发展体系,高标准建设无废工厂、绿色工厂、零碳工厂。

图片

淮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史志军和中国巨石党委书记、总裁杨国明共同为池窑揭牌

  在研发端,注重源头设计,打造绿色产品。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公司瞄准行业技术前沿,在高性能玻璃配方、超大型池窑、关键原材料研发自制、智能智慧制造等方面完全拥有100%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研发的无氟无硼、高模高强的E7、E8、E9玻璃配方,不仅能提升玻纤产品物理性能,更让生产原料减少至少10%,每年可节约超100万吨矿产资源。
  在生产端,公司运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打通人与人、人与装备、人与系统之间的互联协作,构建“运营、制造、控制”三位一体的协同集成平台,创新打造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未来工厂”。公司采用智能化超大型池窑、电助熔辅能、纯氧燃烧等技术,提升燃烧效率,每年减少天然气用量7280万立方,相当于36万户家庭的年用气量;推广节能低碳环保“四新技术”,提升玻纤生产自动化、数智化水平。公司在全球六大生产基地光伏总装机容量超120兆瓦,全部返用于生产。
  在治理端,公司采用废气干湿法治理、中水回用、污泥干粉回用等技术,减少“三废”污染排放,并实现回用,打造循环利用的玻纤生产场景。同时,公司采用可循环利用的复合材料托盘代替一次性纸管,减少纸制资源消耗,实现产品绿色包装。2023年,公司碳排放强度优于行业水平33%;废气深度治理净化效率95%,优于国家排放标准;固危废处置率以及处置合规率均达100%,废丝回用率可达100%。
  在消费端,中国巨石用绿色产品高质量打造玻纤产业生态圈,产品广泛运用于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等领域。用玻纤复合材料代替传统材料可使每辆汽车减重15%,如果每辆汽车减重100公斤,则行驶30万公里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至5吨。在建筑建材领域,回收玻纤助力打造绿色建筑,延长使用寿命。在风力发电领域,全球每3支风电叶片中有1支运用到了巨石的玻纤,玻纤产品还应用在全球首创的新材料光伏边框……大到上天入地,小到民生日常,在新能源、新基建、新能源汽车、5G通讯等领域都有巨石产品的身影……巨石在新材料应用领域上走出了新路,促进了绿色低碳供应链的形成。
  管理铸基 推动绿色“新发展”
  公司建立起了一套成熟完善的绿色管理机制,制定绿色低碳战略,聚焦绿色目标,加速“双碳”方案落地。2023年,公司强化环境管理顶层设计,在行业内率先启动EATNS碳管理体系贯标,形成了以绿色低碳战略和“双碳”行动方案为首,以《巨石碳管理体系管理手册》为纲领,以各碳管理程序文件为抓手的“1+N”制度标准体系。
  通过实施碳管理体系,公司对碳排放、碳测量、碳绩效、碳资产、碳交易、碳中和等环节全面执行“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管理模式,规范提升公司内部碳管理水平,与国际接轨,提升公司绿色影响力。
  纵观中国巨石的绿色发展之路,早在1998年,公司就率先提出“节能减排”,鼓励落实清洁生产;2005年,提出了“四不原则”,为绿色可持续发展确立总基调。2021年,发布绿色发展蓝皮书,把“发展和谐化”纳入公司“十四五”发展战略。2024年,发布了“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绿色,一直是巨石发展最亮丽的底色。

  同时,中国巨石还将绿色管理体系推广延伸至整个行业。公司加快推进玻纤生产环境保护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能源体系建设,提升能源体系管理水平。依照最新危险废物管理要求,修订《废弃物管理制度》《环境保护标识管理办法》等制度。2023年,公司牵头参与了玻璃纤维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玻璃纤维行业企业碳减排技术指南》《碳交易企业信用等级评价规范》《绿色企业评价通则》等行业标准,助力玻纤行业高质量绿色发展。

图片

  凭借先进的绿色生产技术和核心竞争力,公司荣获了国家级绿色工厂、国家级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中国碳公司管理标兵、浙江省“无废工厂”、浙江省“节水标杆企业”荣誉。今年,行业内首张碳体系管理证书花落巨石,优化绿色发展路径,深化绿色制造与绿色运营实践,提升了公司绿色管理软实力。
  向“新”而行,以“质”取胜。当前,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形势,中国巨石将始终保持锐意进取、迎难而上的奋斗姿态,积极实施绿色能源计划、探索零碳循环模式,以新能源带动玻纤主业成长,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巨石力量。

点赞()
上一条:英皇集团:将慈善基因融为企业的成长养分2024-07-26
下一条:中铁文旅川投公司“置业小学堂”揭牌开班2024-07-27

相关稿件

碳路绿色生产力!鸿星尔克入选“2024年度低碳案例” 2024-06-29
丰富“智造”内涵 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工业发展活力澎湃 2024-02-27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仙作产业稳中有升 2024-03-19
上海松江:推动新质生产力向“智”向“新”加速布局 2024-06-07
全国人大代表、舍得酒业陈柏蓉:提议聚焦“智改数转”培育新质生产力 2024-03-02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报 中国社会经济网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新浪财经 凤凰财经 中国报告基地 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杭州网 中国产经新闻网 环球企业家 华北新闻网 和谐中国网 天机网 中贸网 湖南经济新闻网 翼牛网 东莞二手房 中国经济网 中国企业网黄金展位频道 硅谷网 东方经济网 华讯财经 网站目录 全景网 中南网 美通社 大佳网 火爆网 跨考研招网 当代金融家杂志 借贷撮合网 大公财经 诚搜网 中国钢铁现货网 证券之星 融易在线 2014世界杯 中华魂网 纳税人俱乐部 慧业网 商界网 品牌家 中国国资报道 金融界 中国农业新闻网 中国招商联盟 和讯股票 经济网 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网 中国报道网 九州新闻网 投资界 北京科技创新企业诚信联盟网 中国白银网 炣燃科技 中企媒资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滨州东方地毯集团有限公司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喜来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