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尤其中国地区的销量持续走高,据预测,2021年新能源车销量超320万辆,渗透率高达15%。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十四五”期间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围绕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构建新型产业生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深度开放合作五大政策战略发展,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尤其在“碳达峰、碳中和”和车企推出停售燃油车计划背景下,新能源汽车或将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
2021年上半年,科技部发布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提到,坚持纯电驱动发展战略,突破产业链核心瓶颈技术,实现关键环节自主可控。同时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退坡明显,意味着国家正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由政策驱动向政策、供给端、需求端多因素驱动转变,减弱对补贴的依赖性,回归自然生长。目前,新能源车技术逐渐成熟,智能化赋予新能源车更多溢价空间。在此背景下,NTU校友汽车行业社群的年会活动,暨“世界汽车行业2022年趋势·高峰论坛”1月8日拉开帷幕,针对汽车行业未来的技术、产品、市场与投资等领域深入探讨,共商新能源汽车行业新发展。
本论坛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校友(中国)汽车行业社群主办、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驻中国办公室提供支持、《中国企业报》中企视讯提供独家媒体支持。上汽集团技术中心高级经理朱建明、江苏润模汽车检测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孔啸、青桐资本投资副总裁张坤、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公共数据采集与监测研究中心技术总监王成名、纵目科技副总裁、董秘万志强等校友与会并发表主题演讲。
新能源车发展遇阻 氢能源或是新方向 当前汽车行业派分为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这也意味着新能源汽车竞相成为主流。为此,上汽集团技术中心高级经理朱建明从中国能源现状及环保、能源转型发展的趋势、新能源汽车未来之路三方面出发,试图回答能源转型下新能源汽车的风口,以及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在哪?
上汽集团技术中心高级经理朱建明
从朱建明展示的数据可以看到,中国的能源结构呈现出“富煤、贫油、少气”特点,煤炭在中国能源消费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在全球仅排第4。这意味着中国能源结构非常薄弱。朱建明认为,这一现状的转变首先要解决能源安全和环保问题,减少碳排放量和能源依赖度,进行能源转型,例如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这也顺应了新能源将成为各地的主力电源的国家规划。
不过,新能源发电随机性、波动性和间歇性特点,注定新能源汽车发展并非顺畅。从当前的政策来看,氢能源将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方向,深圳提出,2035年深圳氢能产业规模预计达到2000亿元,形成集氢气制、储、运、加、用于一体,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氢能产业体系。因此,朱建明认为,氢燃料电池汽车和采用锂电池的纯电动汽车都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技术路线。
创新数智检测模式 实现智慧质量管理 如何从智能检测和质量管理的角度理解智能制造,江苏润模汽车检测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孔啸形成了自己的逻辑。他表示,无论是工业4.0或智能制造2025,本质都是生产产品,但质量是否符合设计标准,关键在于生产环节如何与设计自相吻合。那么如何实现质量驱动智能制造?首先要发现问题,孔啸表示,当前大多数企业仍采用传统检测方式,由人工进行测量操作,并由人工进行结果记录。
这种方式需要生产企业投入大量人工成本,在引进自动化节省人工成本的大环境下,大量的传统检测方式会渐渐使企业在生产成本方面失去竞争优势。人工操作受工人的差异性、稳定性等因素的制约,容易造成检测结果误判,影响产品整体质量。缺少数字化质量管理导致企业缺失有效的数字化调控。
孔啸认为,实现质量驱动的技术路线一方面需要改变传统数据采集手段,实现数字化检测;另一方面,创新传统质量管理模式,实现智慧质量管理。同时,他还提出融合智能检测与产线自动化,助力制造业迭代升级。以武汉东环车身质量管理系统为例,该企业针对企业质量数据管理,通过数据自动采集、测量管理、数据分析等功能,帮助制造业实现“减少人工,降低制造管理成本,打通信息孤岛”等目标,真正实现质量驱动制造。
资本市场风口难测 新能源车成风向标 2021年中国汽车金融产业身处复苏与变革的多维环境,青桐资本投资副总裁张坤谈到,虽然在激励政策引导下,汽车产业逐步恢复活力,但“黑天鹅事件”频发,对整车市场销量形势仍造成一定影响。2021年全国整车销量2610万辆,新能源产业发展约是340万辆,渗透率达到13%。张坤表示,汽车金融产业变革持续深化,市场全球化、产品数字化、产品科技化、品牌信息化趋势正逐渐重塑,随着传统车企开始深度转型,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汽车行业的代名词。
据张坤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投资分析发现,在电动化产业链中,基于技术壁垒及市场前景两个维度,电驱动系统、动力电池、充换电市场、回收、锂资源等领域值得关注。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中,基于技术壁垒及市场前景两个维度,激光雷达、智能化芯片、域控制器、线控底盘及车联网等领域值得关注。张坤强调,新能源汽车行业应重点关注高密度储氢技术以及高性能燃料电池产品,重点布局燃料电池领域“卡脖子”技术,同时低成本可再生能源电力制氢作为当前行业发展的热点方向也应重点关注。
车联网融合大数据 赋能行业新发展 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公共数据采集与监测研究中心技术总监王成名以当前所从事工作的角度切入主题演讲。他表示,上海市新能源汽车数据中心已接入全上海市新能源汽车数据,包含乘用车、商用车、物流、大巴等电动汽车64万辆,渗透率达10%。这些数据是典型的物联网时序数据,需要对其进行存储分析并应用,以满足绝大部分业务场景。但应对不同场景所选择的架构存在技术栈复杂,维护成本高、存储碎片化、开发门槛高、平台扩展性差等挑战。
王成名曾参与做过一个场景——基于数据还原交通事故,把车和路网结合匹配,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车主在某个时间点,既踩了油门又踩了刹车,导致事故发生。他表示,如果没有这个数据分析,很难定责是车辆故障问题,还是用户驾驶行为问题,由此,数据价值得以体现。
数据分析同样能应用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例如,可以利用汽车的数据分析用户驾驶行为和电池性能。王成名进一步解释道,基于已知数据对汽车做残值评估,可以预测车子还可以跑多少公里,电池残值还有多少,从而服务于汽车后市场。随着新能源的全面普及,大数据在交通安全、节能减排等领域起到重要作用,王成名表示,可以在交通安全、能源各个层面以“共建、共享、共治”方式,共同构建数据平台,为行业赋能。
智能汽车步入快车道 无人配送成潜力股 2020年,国家发改委联合11部委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重新定义“智能汽车”。公开资料显示,2025年中国智能汽车渗透率达82%,数量将达到2800万辆。纵目科技副总裁、董秘万志强推断智能汽车发展步入快车道,同时不能忽视随着Robotaxi、汽车共享化普及,消费者购车欲望降低,主机厂逐步成为科技公司的代工;特斯拉一骑绝尘,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给自动驾驶主机厂带来焦虑。
万志强认为,智车时代泊车场景、干线物流、RoboTaxi&Bus、封闭园区场景、无人配送、无人市政车等场景化应用蓬勃发展。以无人配送为例,疫情下,医院物资无人配送比例超过50%,无人配送服务加速发展。2021年末端配送市场规模将超3000亿,无人配送商业模型初步形成。由此可见,不同企业可以选择不同赛道,打造差异化竞争。
跨国运营新机遇 双向开放架桥梁 从国际视角来看,中国科技企业可以将自身的中国技术产业和市场资源与国际企业的国际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相结合,实现国际化跨国运营。新加坡创士锋和CSIRC中新产业研究院CEO李葳线上分享认为,中国的市场和产业资源与国际科技创新体系的连接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价值。以新加坡创士锋为例,作为中国和新加坡国际科创合作平台,创士锋发挥双向开放的桥梁作用,在新加坡拥有高素质的国际人才资源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同时在上海、苏州和厦门建立了运营基地,支持两地中国科技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和国际项目的落地。
此外,为推动“一带一路”和中新科技创新板块的合作,新加坡创士锋、中科院曼谷创新合作中心、上海均和产业发展集团共同发起建立CSIRC中新产业研究院,结合中科院的技术和人才资源、上海均和集团的产业资源、新加坡创士锋在上海、苏州、厦门和新加坡的4个国际运营基地,在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环保科技三大领域促进中新两国科技企业和人才的跨国发展和技术创新合作。
NTU新年新景象 品牌更上一层楼 在会后受访时,文泉表示,非常感谢中国企业报《中企视讯》提供的视讯平台,借助中国企业报《中企视讯》平台的政府、企业资源,可以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校友的好产品、好服务直达最重要的受众群体。他认为,通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校友三人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前沿科技·大咖访谈录”等节目,不仅传递南洋理工大学校友的心声,把高校科研成果引进中国市场,触达更广大的受众;同时为南洋理工大学扩大影响力、传递声音、凝聚校友起到促进作用。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驻中国办公室主任文泉
作为本次论坛的媒体代表,《中国企业报》中企视讯投资总监、科技制高点栏目制片人王奥博参与了本次会议,他表示中企视讯是《中国企业报》集团旗下打造的聚焦产业经济生态型全媒体智库平台,“科技制高点”作为中企视讯热门栏目,未来将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大数据等科技战略新兴赛道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驻中国办公室在技术转移转化、科技项目加速成长等方面开展更深入合作,共同推动国内外创新科技交流与互动。
此次举办的NTU校友汽车行业社群的年会活动,暨“世界汽车行业2022年趋势·高峰论坛”,集聚了众多汽车行业优秀校友参与到节目中。新年之际,文泉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把“NTU校友三人行”等节目的质量再提一个档次,注重扩大校友嘉宾来源,注意节目主题和形式的多元化、多样化,把这档节目办成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校友之间交流的平台和沟通的渠道,把NTU校友在大学所学的知识变成回馈社会的力量,把NTU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带到中国市场,促进新中两国的科技交流和经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