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保定市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把卫生健康事业作为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三医联动”,深化医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统筹开展京津冀区域医疗合作,积极引进京津优质医疗资源,为群众提供了更高水平、更加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着力打造健康中国保定样板。
基层医疗有“厚度” 健康服务有“温度” “多亏了你们,要不是你们的及时救治,我都不敢想后果是什么样的。”在易县人民医院,前来复查的麻先生对医生表达了自己的感谢。
20天前,家住易县紫荆关镇的麻先生因胸口不适到易县紫荆关中心卫生院进行检查。检查中,医务人员将心电图数据上传至远程心电中心,3分钟后,易县人民医院远程心电中心给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卫生院工作人员接到反馈后,迅速启动胸痛中心急救绿色通道,并在易县人民医院医生远程指导下给予双抗药物口服、皮下注射肝素的急救措施。麻先生到院后,值班医师立即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支架植入术”。如今,麻先生的身体已恢复如初。
近年来,像麻先生这样“留得下来、看得好病、花钱不多”的事儿越来越多,这得益于易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建设。
2022年,易县成立了医疗卫生集团,以解决群众就医“急”、“难”、“愁”、“盼”的问题为抓手,上下联动,真正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为解决群众就医“急”的问题,统筹全县医疗资源,构建了“1+5+24”的“两对接三布局”急救体系,120统一调度,同质化管理,满足了群众的急诊急救需求。为解决群众就医“难”问题,易县医疗卫生集团成立患者服务中心,帮助县内平诊患者找好大夫、做好预约转诊、简化报销结算等工作,帮助确需到域外就诊的,协调联系上级医院和专家,为患者提供就诊全流程服务。为解决群众就医“愁”问题,集团出台一系列政策,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县级的优质医疗服务。并针对于出行不便、且适合在家庭条件下进行医疗护理的患者及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出院患者等人群开展护理、康复“两到家”服务,切实解决了群众就医“盼”问题。
易县医疗集团紧紧围绕“将90%患者留在县内就诊”的目标,构建“一主两翼四区”的医共体服务格局。对接京津保三甲医院畅通专家会诊渠道,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使医疗队伍能够得到长足发展,群众就医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截止目前,保定市已在18个县域全部成立医疗卫生集团,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并与河北医科大学合作,对全市7783名乡村医生开展全员培训。经过一年实践,医共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全市县域内住院量占比较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的比例较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化验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较上年提高0.41个百分点;按病种付费(DIP)的住院参保人员数占公立医院总住院参保人员的比例为86.2%,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到提升,更多患者留在了基层就医。
书写便民就医与优质服务篇章 建造民生福祉与经济发展桥梁 近日,来自山东的慢性肉芽肿病患儿,1岁7个月的祥祥(化名)在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接受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顺利出仓;因老风湿困扰多年,行动不便的竞秀区张继先(化名)老人,在市第一中医院挂上了全国顶级中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风湿科母小真博士的专家号;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专家、市第二医院口腔院区学术院长郭玉兴,为来自邯郸的颌面肿瘤患者刘满仓(化名)实施了手术;患腹膜后肿瘤的清苑区47岁林先生,在市第一中心医院,接受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医师钱红纲的手术治疗……
为办好百姓就医心头事,保定市积极打造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如今的保定,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广安门中医院保定医院获批第三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北大肿瘤医院保定医院申报了第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北大口腔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安定医院等正在加快推进在保定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工作……
截至目前,全市99家医疗卫生机构与京津119家三甲医疗卫生机构签订了235个合作协议。全市医疗机构在京津三甲医院的帮助指导下开展新技术、新项目487项,新建共建科室245个,加入京津225个专科联盟,开展课题研究38项。一串串数字,一桩桩实事,镌刻下保定市生命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匠心之笔。
建设国际医疗基地,推动医改走深走实,争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坚持人民至上,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需要。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需要。也是推动生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今天的保定机遇无限、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