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7月9日电 题:重庆巫溪:大学生返乡激起“一江春水”
新华社记者韩振、周思宇
2018年从西南大学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后,李国华一头扎回利民村搞起农业,很多人不理解:“咋读完大学又回了农村?”如今,李国华养猪种瓜的事业蒸蒸日上,带动起全村40户农户增收致富,村民们纷纷感叹:“多亏这个娃,让大家生活改善了!”
利民村是李国华的家乡,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重庆市巫溪县文峰镇,过去致富无门,一直是村干部的一块“心病”。
回到村里的李国华,搞起专业对口的小香猪养殖。每天早晨6点,便早早起床准备猪食,从喂食、防疫打针到出栏销售,全是他一手操办。从最开始的10头小猪,到如今每年600多头存栏量,李国华成了村里的“致富达人”。
一个偶然机会,李国华从本土企业家那里得知,有一种络用丝瓜,可以用来加工成鞋垫和生活用品。利民村气候湿热,海拔适中,很适宜种植丝瓜。2021年,他便带头承包了12亩地试种络用丝瓜。两年后,个头粗壮的大丝瓜挂满攀藤架,平均每亩收益达到5000元。
李国华试验成功后,利民村党支部以“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将络用丝瓜种植规模扩大至100亩,带动全村近40户农户参与其中。
李国华也成为了大家的技术指导员,种苗、牵藤、疏果……村里随处可见他瘦高的身影。“如今产业扶持政策好,政府免费为村民提供丝瓜苗。今年丝瓜长势不错,户均增收有望突破万元。”他信心十足地说。
重庆市巫溪县文峰镇利民村致富带头人李国华在田间进行种植技术指导。(刘庆甫 摄)
人才“归巢”激起“一池春水”。记者采访了解到,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返乡大学生如天女散花,分布在巫溪县的广袤大地,一些村庄甚至还出现大学生“扎堆”现象。
仲夏,巫溪县通城镇龙池村迎来了瓜果飘香的季节:瓜田里,圆滚滚的西瓜一只只散落在山坡上;果园里,青色的脆李一颗颗挂在枝头;院坝里,游客三五成群,品着瓜果有说有笑。
“龙池村能成为市级美丽宜居乡村,离不开好政策,也离不开一群返乡大学生。”龙池村党支部副书记夏国勇说,近年来全村围绕二十四节气文化与农耕文化对村容村貌、业态布局等进行升级改造,10多名返乡大学生合力建设家乡,将龙池村打造成集观景、赏花、采摘、游玩等功能为一体的“网红村”。
重庆市巫溪县通城镇龙池村新貌(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黄伟 摄
今年“五·一”前夕,龙池村举办了“五色田园”开园仪式,3年前返乡的大学生李青菊率领乐团演奏了一曲交响乐,架子鼓、电子琴、电吉他等不同乐器的合奏,让村民见识了李青菊的“全能”:她不但是这支乐队的队长,更是村里的接待员、讲解员。
“在我们村,像李青菊这样的返乡大学生有10多个,分布在游乐场管理、农耕文化培训等不同岗位。”本身也是一名返乡大学生的夏国勇说,作为土生土长的龙池村人,自己毕业后回到村里担任村干部,“彻底把根儿扎在了基层”。
“大学生返乡有力地促进了村里的发展。”夏国勇说,近年来回流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让村子的发展更有劲头,还带动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3年来,全村近400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他们开办农家乐、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从事商贸物流,让龙池村的业态日益健全。
“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全县持续加大人才保障力度,从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多方面出台政策,鼓励人才走进来、留下来。”巫溪县委常委、组织部长谢桂芳说,两年来,已有不少高校毕业生回到巫溪,“归巢”反哺家乡。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