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澳科技(002459)、隆基绿能(601012)两家国内一线光伏制造企业赴美投资设厂,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这片中国以外最大的单一国家光伏市场。在补贴政策、潜在市场等一系列因素刺激下,中国光伏制造企业投建美国工厂不再是个案。
多位受访人士向记者表示,投资同等规模的光伏项目,企业到美国设厂的建设周期比国内更长、投资成本也更高,且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也较多。为控制风险,中国企业往往从投入规模不大的光伏组件业务开始试水切入美国市场,要实现和国内类似的全产业链布局还为时尚早。
中国光伏企业赴美投资的一个重要背景是,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纷纷将强化本土光伏制造能力作为政策目标,例如欧盟与印度。与此同时,海外市场是中国光伏产品的主要出口地。去年,中国光伏组件出口约153.6GW,同比增长55.8%。
行业协会呼吁,应关注上述新变化可能对中国光伏制造业造成的冲击。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除东南亚、美国以外,欧洲、中东等地投资的可行性已摆上企业案头,全球化布局或是中国光伏企业适应变化的唯一选择。
补贴激励政策引发投资热
消息显示,今年1月,晶澳科技已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租赁土地,投资6000万美元建设在美首座工厂,计划今年四季度投入运营。全面投产后,这家工厂将具备2GW组件的年生产能力,成为亚利桑那州最大的光伏产品生产基地。
无独有偶,今年3月,美国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开发商Invenergy计划与隆基绿能合作的消息也不胫而走,双方将在俄亥俄州建设年产能为5GW的组件厂,这座工厂计划4月开建并于今年底投运。此次投资也是隆基绿能首次进入美国光伏制造市场。
上月底,协鑫科技负责人透露,春节后,公司核心团队在海外进行考察,正关注海外设厂选项,其中就有美国市场;但仍在研判,将适时公布未来计划。该公司主打颗粒硅产品,并认为若在海外建厂,颗粒硅能做到比棒状硅更低的人工成本、更快复制。
行业咨询机构InfoLink Consulting的资深光伏分析师方思淳在接受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光伏企业赴美投资设厂有诸多考量,主要背景之一是,去年美国发布了通胀削减法案(IRA),其中对在美投资设厂的光伏制造企业有较为明确的补贴激励政策。
具体来看,IRA针对光伏制造企业提供两类补贴,一是针对设施和设备投资提供30%的投资税收抵免,期限与基础投资税收抵免政策(ITC)一致,即投资补贴;二是针对光伏制造产业链具体环节提供补贴,主要涉及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逆变器等,即生产补贴。
其中,在美国生产的组件将获得0.07美元/W的补贴,折算为人民币超过0.5元/W,“补贴力度还是很大的。”一家头部光伏制造商负责人向记者说。方思淳也提到,目前企业选择生产补贴的情况居多,因为投资补贴有上限,对企业而言可能并不划算。
在方思淳看来,国际形势变化也是中国光伏制造企业赴美设厂的重要原因,并将此作为规避风险的一项策略。“过去一两年,中国企业对美光伏产品出口并不顺利,推动在美扩产可以更好执行相应的经营计划。”
记者注意到,此前,美国通过法案,对硅料产地提出不合理要求,一度影响了中国光伏产品在美通关速度,并导致电池组件在海关积压。美国还对以中国企业背景为主的东南亚光伏产品实施反规避调查,导致组件运输延迟,美国国内新增装机也明显放缓。
集邦咨询的预测显示,2023年美国市场预计新增装机40.5GW,在全球主要区域中同比增速最高,有望达到101.1%。基于这一变化,不少企业调高了出货目标,并希望在美国保持一定市占率,例如,晶澳科技在调研中透露,今年公司计划在美国市场出货3.5-4GW。
由于价格接受度比其他海外市场高,较高的溢价也令美国光伏市场有利可图。方思淳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光伏企业直接出口到欧洲、亚太市场的光伏产品离岸价格(FOB)约0.22美元/W,而通过东南亚的工厂出口到美国的产品FOB价格达0.4美元/W,即便考虑东南亚地区制造成本高于中国本土,就单瓦毛利而言,出口美国也是一个好的选择。
彭博新能源财经在近期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光伏组件制造商可能会发现,美国工厂的投资回收期“难以抗拒”。据估计,到今年年底,美国组件制造商的毛利率将达到26%-32%。作为对比,国内单一组件业务制造商处在微利水平,一体化组件厂商毛利为15%-20%左右。
国内一体化模式难套用
中国光伏制造企业已经全面走向一体化布局,其中就包括晶澳科技和隆基绿能,然而,这两家企业在美国的首次投资无一例外地选择了组件业务。前述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考虑到项目占地、生产规模及美国用工成本,投资组件工厂作为前期探索是比较恰当的。
对此,方思淳也向记者做了分析。首先,中国光伏企业需要通过投资规模相对较小的组件业务去了解IRA法案下约定的补贴具体将如何取得,以此试水的意义颇为关键,因为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企业对于是否能依约享受补贴持有疑虑。“实际上,已经有厂商规划了从拉晶到组件的一体化产能,但何时落地还取决于第一阶段组件业务的表现。”
除了补贴的不确定性问题,成本也是影响中国光伏企业在美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前述企业负责人谈到,在美投资建厂不仅周期更长,成本也更高,从组件、电池到硅片,技术由简单变复杂,资金投入需求也越来越多。“即便不考虑资金密集的上游环节,据估计,在美国投建同等规模的组件项目,其建筑、机电、施工的投入规模能达到国内的3-4倍。”
方思淳也关注到这一问题,她提供的数据显示,不考虑前期固定资产投入,仅就生产制造环节的成本而言,美国的人工、水电成本比中国高出10%左右,同时考虑到部分组件辅材采购自中国以外区域,成本还会再增加10%-25%,这两项就已经大幅推高了生产成本。
分产业链环节来看,如果光伏企业计划将在美投资延伸至电池环节,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投资金额较大。“根据IRA,光伏电池的生产补贴是0.04美元/W,综合计算下来也并不十分划算,这也是为什么此前有部分电池投资计划被搁置了。”方思淳说。
美国本土光伏电池扩产较慢的另一个原因是,虽然电池制造自动化水平很高,但对设备调试人员的要求也很苛刻,企业考虑到签证的不确定性便暂缓了在美电池项目投资。此外,光伏电池制造需要用到特殊气体,扩产地的选择很有讲究,必须设在有特定气体供应的州。
针对上游硅片、硅料的情况,方思淳也做了进一步说明。她认为,硅片制造的自动化程度相对低一些,对工人熟练度的要求较高,美国本土在这方面存在瓶颈;而在硅料环节,其投资周期需要一年半到两年时间,战线的拉长会增加IRA的不确定性,再考虑到美国电费较高将推升硅料生产成本,极少有中国企业会选择把在美投资链条延伸至硅料环节。
基于以上判断,方思淳认为,当中国企业在美投资的组件工厂投入运营后,多数企业会优先考虑采用海外硅料,这些原材料将在东南亚国家完成从硅片到电池的一系列制造流程,随后,大批的电池片产品将被从东南亚运往美国进行组装。
记者注意到,彭博新能源财经的一项分析也支持了这种逻辑。该机构判断,到2024年底,美国光伏组件产能将达到近47GW,东南亚将拥有41GW的电池片产能可免征关税,届时,美国本土的组件供应商将主要依赖东南亚的新增电池片产能来专门满足美国市场需求。
全球化布局应对挑战
不仅仅是美国,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推出了旨在提升本土光伏制造能力的计划。欧盟委员会在3月中旬公布了《净零工业法案》(NZIA)的草案,该法案对标美国的IRA,同样鼓励光伏等制造业回流。值得一提的是,NZIA公布后一度引发了A股光伏板块大跌。
除欧美以外,印度也发布了对本土光伏制造的激励政策,并率先迈出了第一步。2022年以来,印度企业曾多次向中国光伏设备制造商发出采购订单,涉及电池、组件等环节。
去年4月,印度上市公司信实工业与迈为股份(300751)全资子公司新加坡迈为做出约定,拟向后者采购8条异质结电池整线生产设备,产能合计4.8GW。去年6月,金辰股份(603396)与印度能源巨头Adani集团旗下企业签署协议,将为后者提供2GW光伏组件高效自动化生产线。
今年1月,信实工业旗下信实新太阳能又与京山轻机(000821)子公司晟成光伏签署合同,计划向后者采购太阳能组件流水线和层压机设备,合同金额折合人民币约2.82亿元。
“任何海外区域基本都是以组件项目为主,印度的电池扩张会稍快一点,接下来美国也会有一部分电池产线投入运营,但体量相对较小。欧洲去年投产了小规模的组件产线,但大规模的本土制造还看不到。”谈及主要市场的本土化进展,方思淳对记者说。
记者也通过多方采访获悉,已经有中国光伏制造企业考虑在中东、墨西哥或是印尼等地投资,但目前仍处在评估阶段。至于各方关注的欧洲,上述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未来欧盟碳关税及NZIA落地,可能会影响中国对欧洲的光伏产品出口,“我们计划去欧洲或周边国家调研建厂的可能性与经济性,相信同行企业也在做同样的工作。”
观察海外扩张本土光伏制造能力的一个维度是企业,其中,韩华Qcells和First Solar进度最快。韩华Qcells计划投资3.2万亿韩元(约合170亿元人民币)在美国建设光伏制造产业链,除了涵盖上游材料外,这项投资将使韩华Qcells在美国的组件产能提升至8.4GW。First Solar也在去年宣布了在美国俄亥俄州与亚拉巴马州等地的投资计划。
“海外头部厂商的扩产动作不容小觑。”方思淳说。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主席王勃华也指出,未来五年,印度、美国和东盟等国家硅片产能将增加近五倍,多晶硅和太阳能电池产能可能会翻一番,海外大力发展本土制造业有可能对中国光伏制造业造成冲击。
记者注意到,NZIA草案发布后,海外本土制造能力兴起对光伏企业的影响受到投资者追问。晶科能源表示,海外本地产业链培育需要较长时间,公司海外一体化产能具备优势,有望获得更大的市场机会。隆基绿能持类似观点,公司称,即使欧洲准备培育本土制造产能也需要几年时间,且欧洲缺乏支持产能建设的基本生产条件,如低成本的能源供应。
就应对上述变化的方案而言,中国光伏制造企业展开全球化布局或许是唯一选择。爱旭股份(600732)计划在2年内初步建立起全球营销网络,实现1个海外生产基地的落地,以此实施全球化布局。“就拿赴美投资来说,这是头部光伏企业走出去、实现全球化发展的重要一步,也是必由之路。”前述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说道。
此前,TCL中环(002129)总经理沈浩平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透露,TCL中环有去美国建厂的计划。沈浩平关注的内容聚焦于中国光伏企业走出去以后,能否适应当地在劳动法、劳动生产效率以及ESG(环境、社会和治理)等各方面新的的要求;在他看来,TCL中环的员工薪酬、劳动效率完全能够支撑公司走出国门建厂,“TCL中环的生产模式更能适应欧美国家劳动法的要求,这么多年在ESG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努力,这也是TCL中环走向全球化的前期准备之一。” (证券时报记者 刘灿邦)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