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的荣光,这是中国石化的荣光,这是中国石化每个参与者的荣光。”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当红色手持火炬“飞扬”嵌入大雪花形状主火炬台中,中国石化上海石化先进材料创新研究院总经理林生兵热泪盈眶,连说三个“荣光”。
在冬奥火炬“飞扬”的背后——从火炬制造、到火种采集、再到火炬传递,始终贯穿着一支特殊团队——中国石化冬奥火炬团队的心血和汗水。
造火炬:彰显央企黑科技
据了解,为实现“绿色冬奥”的庄重承诺,此次北京冬奥火炬有两项“首创”。一是内部燃料,把过去天然气改为更加洁净的氢气;二是火炬外壳,需要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以解决氢燃烧时高温难题。
这两项任务都交给了中国石化。前者由燕山石化完成,他们从氢气充装、测试、运输保障等各环节入手,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和保障措施,确保所供氢气的质量安全。后者则由上海石化承担,这是一项赋有挑战性的任务,其中蕴含着科技创新。
2020年6月,接到为火炬研制碳纤维外壳的任务时,林生兵做的第一件事是找样品参考。但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祥云”,最上端燃烧部分采用铝合金材料,燃烧口在内壳中间;“飞扬”外壳采用碳纤维,燃烧口在内壳和外壳之间,这就要求碳纤维外壳要经受住8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而一般树脂和碳纤维复合材料只能经受200摄氏度左右的温度。
“碳纤维是一种力学性能优异的新材料,被誉为材料中的黑黄金。”林生兵告诉记者,中国石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开发的碳纤维技术,是国内第一家、全球第四家大丝束碳纤维生产企业。而此次冬奥会火炬要求采用了三维编织技术,这是碳纤维成型当中的一个技术突破。上海石化就此开展技术攻关,引入高性能树脂与碳纤维一起制成碳纤维复合材料,解决了在高温制备过程中火炬外壳起泡、开裂等难题。
2021年春节后,林生兵拿着火炬样品进京,得到冬奥组委和专家一致认可,具备“轻、固、美”的特点。随后,他们又按要求开始“跨界”生产火炬。2022年1月18日,1200支“飞扬”火炬送抵北京。1月27日,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倒计时8天之际,这1200支碳纤维火炬“飞扬”,正式交付北京冬奥组委。
采火种:万里长空守护情
中国石化冬奥火炬团队,不仅是火炬“飞扬”的制造者,还是奥运火种采集和火炬传递的守护者。
2021年10月18日上午,在希腊古奥林匹亚遗址举行火种采集仪式;10月19日,火种交接仪式于雅典帕纳辛奈科体育场举行。这些仪式全球直播,数以亿计的观众在世界各地收看。在现场,有两位中国石化人——上海石化仪控中心首席技师富小青、先进材料创新研究院战略合作部主持工作的副经理胡晓。作为技术人员,他们的任务是保障火种顺利采集并安全运回中国。
据介绍,在火炬点燃和运送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火炬点燃仪式上第一棒的安全性。第一棒火炬从赫拉神庙的采火器中取得火种,整个过程举世瞩目。根据航空货运规定,火炬燃料属于危险品,火炬运输至雅典,火炬内燃料是平时的三分之二,这意味着燃料的储备十分有限。
“以往出现火炬无法点燃的情况有不到5%的概率。为了采集顺利,我们不断试验。”富小青说,“我工作33年,经历了很多事情,但没有一次能和这次相提并论。这次的压力真的太大了。”富小青和胡晓分工合作,相互补台。如遇突发情况,富小青负责技术支持,胡晓负责对外沟通。
实际上,早在2021年9月上旬,富小青和胡晓就开始了火炬技术保障的前期准备,前后去北京和广东参加培训,学习火炬内外壳、燃料瓶系统的组装和拆卸以及仪式火种台的使用。培训时正值中秋节,身处他乡的富小青和胡晓无法与家人团聚。2021年10月中旬,火炬点燃仪式之前,他们便前往希腊,开展火炬保障工作。按照要求,火种在运送途中不能熄灭。他们轮流值守,密切关注火种。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2021年10月20日上午,悠扬的歌声回荡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上空,人们正在迎接奥运火种的到来。奥运火种穿越7600多公里,终于来到了北京。
2021年11月23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向中国石化上海石化发来感谢信。感谢信称,富小青、胡晓勇于担当、尽职尽责,克服重重困难,体现了高度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奉献情怀,为火种采集和交接工作圆满完成作出了贡献。
传火炬:镜头背后奉献者
2022年1月27日,在火炬交付冬奥组委的仪式上,中国石化上海石化24名“火炬护卫队”成员,全程参与了北京冬奥会火炬的组装和现场服务。
2022年2月2日,举行火炬传递启动仪式,之后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京冬奥公园进行火炬传递;2月3日上午,在延庆的八达岭长城和世界葡萄博览园进行火炬传递,下午在张家口阳原泥河湾遗址公园、张北德胜村、张家口工业文化主题公园、崇礼富龙滑雪场、张家口大境门遗址进行火炬传递;2月4日,在颐和园、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大运河森林公园进行火炬传递……
在媒体频频闪光的镜头前,火炬“飞扬”总计经过约1200名火炬手的传递,抵达中国国家体育场,并停留在“大雪花”中心,燃烧着升向空中。可是在镜头的背后,有着许多默默奉献者,这其中就有中国石化服务保障人员。
据介绍,每一棒火炬传递完,都会由“火炬护卫队”成员对燃烧系统进行拆卸和回收,整个过程不到2分钟。首先是把内外飘带分离,接着把内飘带上的燃烧系统拆卸下来,然后再把内飘带装回外飘带,最后再交还给火炬手。这样的操作,既保证了火炬的安全,又实现了燃烧系统的二次利用。
在火炬传递的3天时间里,中国石化服务保障人员每天的休息时间仅有几个小时。在他们的辛勤付出之下,火炬传递过程中实现点火零失误。
今天,冬奥主火炬正在“鸟巢”跃动。冬残奥会的火炬量产已经接近尾声,预计在2月下旬实现交付。新的亮丽篇章,又将崭新呈现。(记者 李新民 北京报道)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