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报集团主管主办

中国企业信息交流平台

微博 微信

纷纷跨界汽车“赛道” 家电数码企业争抢流量入口?

2022-02-21 14:52 来源:广州日报 次阅读
 
纷纷跨界汽车“赛道” 家电数码企业争抢流量入口?

2月16日上午,美的集团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战略新基地签约暨奠基仪式在安庆举行。据悉,美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战略新基地项目总投资约110亿元,成为该集团有史以来投资总金额最大的一个项目。

回望2021年,诸多家电数码企业纷纷宣布进入或者加码汽车“赛道”。而这些制造业巨头跨界布局的举动,在有关业内人士看来,一方面折射出在传统产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后,行业巨头的发展焦虑以及对于转型的急切需求;另一方面,则展现出这些企业正在积极打造属于自己的未来流量新入口。       文、图、表/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许晓芳

  自研?合作?企业“跨界造车”各显神通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赛道持续火热,跨界造车也并不再是新鲜事。其中,数码企业在2021年率先“起跑”:2021年3月,小米官方宣布进军智能电动汽车领域,正式拉开了各家行业巨头“跨界”造车的序幕;同年4月19日,赛力斯华为智选SF5车型在上海车展正式发布,宣告华为的首款合作车型面世。

  2021年5月,OPPO申请注册了“OCAR”商标,市场认为,从商标组成来看与OPPO的新能源汽车业务有关。据不完全统计,OPPO申请的有关汽车的专利数量已超过 60 余件。

  家电企业同样也不甘示弱。2021年3月,海信成为日本三电控股的控股股东。完成收购的海信也正式对外公布其将进军汽车电子领域的规划;2021年5月,美的集团零部件公司威灵汽车零部件在合肥召开产品发布会,宣布电机驱动系统、热管理系统、辅助/自动驾驶系统等三大产线已进入投产状态。

  2021年8月31日,格力电器公告称,公司通过参与司法拍卖公开竞拍方式竞得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30.47%股权,本次交易完成后,银隆新能源将成为上市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格力距离实现“造车梦”又进了一步。

  虽然美的、格力、小米、华为等品牌纷纷加紧布局并发布有关的发展战略,但其布局方式各有区别。从目前情况看,各家造车方案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以小米为代表,直接打造属于自己的整车工厂。第二类则以华为为代表,坚持“不造车”,而是选择与车企合作。

  转型背后:数码家电企业主业承压

  制造业企业为何纷纷“开抢”新能源汽车这块“蛋糕”?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与制造业激烈的市场竞争分不开关系。

  奥维云网(AVC)数据显示,2021年1~11月,我国家电市场累计零售额规模为7022亿元。但与2019年同期相比,仍然下滑7.4%。随着传统家电产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其中,格力电器的2020年营业收入同比下滑幅度达到14.97%;其2020年的归母净利润则同比下滑10.21%。

  同样地,各大数码制造厂商近年来的竞争也越发激烈。根据调研机构 Canalys发布的数据,2021年第四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3%,而2021年全年则为3.33亿台,较2020年同期仅微增1%,较2019年同期则萎缩超过一成。

  而新能源汽车的广阔市场,让很多制造业厂商看到了发展的突破口。根据乘联会披露的数据显示,而2021年全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298.9万辆,同比增长169.1%。

  乘联会预测,2022年全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将达到550万辆,而渗透率将进一步上升至 25%。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也认为,2022年全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将达到500万辆,同比增长幅度达47%。

  在产经观察家丁少将看来,一方面,汽车“新四化”是大风口,对于后续收益有利;另一方面,对于不少终究要谋求上市或者已经上市的企业而言,用风口新故事拉动估值或股价也有意义。因此,制造业企业“跨界造车”有其重要意义。

  他还强调,“从必要性分析,一方面,生存数字化深入的背景下,企业都在拓展边界,争取后续竞争主动,只要有涉足的可能,出行领域不会被放弃;另一方面,相关的大数据与AI领域同样是风口,通过在出行领域让更多车终端被使用,也有望提升数据规模和AI能力。”

  “跨界”有风险,竞争不容小觑

  对于制造业企业造车的可行性,丁少将认为,汽车制造本身就不断标准化,从终端到系统、服务更是逐步涌现“通用”解决方案供应商,这让造车相对从前的难度有所下降,这就像几年前众多品牌纷纷投入手机和电视类似。此外,也有分析指出,目前的汽车市场不仅局限于传统的机械部分,更注重的是软件和技术,而家电企业在电子产品和软件领域都有着丰富的应用。

  但数码家电企业转型也绝非易事一桩。“从行业特性来看,整车制造领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前段的系统集成,包括零部件集成到组装,到成品测试,到后续的仓储物流、售后服务等,都是非常复杂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在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看来,从行业竞争度来看,新入局的“跨界”企业“前有堵截、后有追兵”。

  “堵截来自于传统造车企业,他们有强大的资金实力以及庞大的供应链体系,如果他们掌握了新能源车的核心,改变传统造车思维的话,竞争力不容小觑”。罗磊同时强调,追兵来自于造车新势力,新进入者要赶上特斯拉、蔚来、小鹏等新能源车企业也并非易事。

点赞()
上一条:从广州一家企业看国产高性能医疗器械如何“闯关”2022-02-17
下一条:蔚来汽车回应“手机业务” 两行业愈发交错融合2022-02-24

相关稿件

汽车产业跨界融合加速 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2021-01-18
跨界融合大势所趋 汽车产业助力双碳达成 2021-10-22
“缺芯潮”消退或需3年,企业跨界“造芯”是件好事 2021-04-23
汽车圈反击!吉利跨界造手机,今后买车送手机? 2021-10-08
吉利跨界造手机有何深意 2021-10-08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报 中国社会经济网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新浪财经 凤凰财经 中国报告基地 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杭州网 中国产经新闻网 环球企业家 华北新闻网 和谐中国网 天机网 中贸网 湖南经济新闻网 翼牛网 东莞二手房 中国经济网 中国企业网黄金展位频道 硅谷网 东方经济网 华讯财经 网站目录 全景网 中南网 美通社 大佳网 火爆网 跨考研招网 当代金融家杂志 借贷撮合网 大公财经 诚搜网 中国钢铁现货网 证券之星 融易在线 2014世界杯 中华魂网 纳税人俱乐部 慧业网 商界网 品牌家 中国国资报道 金融界 中国农业新闻网 中国招商联盟 和讯股票 经济网 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网 中国报道网 九州新闻网 投资界 北京科技创新企业诚信联盟网 中国白银网 炣燃科技 中企媒资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滨州东方地毯集团有限公司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喜来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