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宗申集团为一线工人搭建“成长阶梯”,破解企业高技能人才留不住的烦恼——(引题)
创效热情这样被激发(主题)
宗申集团正乘着“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试点的东风,探索建立符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的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机制,让一线技能人才能成长、得实惠、有面子,也让企业发展更有劲头。
为推动产业工人实现由“工”到“匠”的转变,重庆人社部门在企业试点推行“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目前,已认定82名“巴渝特级技师”。
摩托车产业是重庆的支柱产业之一,现有摩托车整车制造企业39家,规模以上零部件制造企业371家,从业人员近10万人。其中,大部分都是非公企业。作为重庆老牌摩托车制造企业和非公企业代表,宗申产业集团(以下简称宗申集团)也被列为新一批“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试点企业。
宗申集团工会主席梁华介绍说,集团此前已经出台了企业版的“八级工”技能人才评价制度,与“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核心都是打破技术工人的成长“天花板”。
目前,该集团正乘着“新八级工”制度试点的东风,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评聘使用体系,让一线技能人才成长有通道、待遇得实惠、人前有面子,也让企业发展更有劲头。
从技改没动力到创新有热情
对于薪酬分配方式改革带给职工和企业的变化,宗申集团子公司——重庆宗申航空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的样件工程师刘勇深有体会。
2007年,刘勇加入公司成为一名模具维修工,当时,生产一线的工人计件拿工资,维修工则是拿固定工资。
“那时,一线工人只要提升操作熟练程度,每天多组装几套,就能提高收入。”10月24日,刘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时,生产线上的不少工人都对生产模具改进有想法,但没有动力去实施,维修工更是如此。
随着时间的推移,计件工资制度的弊端愈发明显——提高了工人的操作熟练程度,却难以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创新意识,工人频繁跳槽,产品研发滞后,企业发展受到影响。
这一背景之下,2008年开始,宗申集团将工人的技能水平与工资待遇挂钩,让技高者多得。
“以前,一线装配工人的工资在3300元左右,最高也超不过4000元。”刘勇说,“分蛋糕”的方式改变后,一大批职工开始主动学习其他岗位技能,纷纷利用业余时间改进装配工具、生产模具。
“一旦技改建议被采纳,公司还会给予200元~1000元不等的奖励。有的工人月薪能达到近万元。”刘勇说。
2015年前后,宗申集团开始对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瞄准航空发动机等新兴制造产业,加大产业升级力度。设备升级后,提升技能人才队伍素质的需求愈加迫切,宗申版“八级工”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应运而生。
宗申集团将一线工人的成长台阶分为学徒工、普工、多能工、全能工、技师、高级技师、研发主管和首席专家8个等级,并建立了与之相匹配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其中,技师及以下的工人工资由绩效工资基数和绩效系数决定,高级技师及以上的工人工资,由年薪、技能补贴、创效津贴组成。
“这一制度出台后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让个体成长与企业发展实现了同频共振。”梁华说。
“划得来”的企业育才账本
2012年,曾锐大学毕业后进入宗申集团工作。不到10年时间,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集团摩托车动力板块设计研发的核心成员之一。
入职后,曾锐从生产一线岗位干起,先后拜了4位师傅。“这是公司传统,技术岗的新员工也要从学徒工干起。”他说。
曾锐介绍说,宗申版“八级工”制度,同时拓宽了技能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成长通道,鼓励技能人员和技术人员融合发展。
“公司会挑选优秀技师竞聘高级技师及以上岗位,待遇相当于研发部门副主管。”曾锐表示。
集团对技能人才评聘使用的重视,让曾锐主动从技术员的职称序列转到了工人的技能等级序列,在2015年从技师晋升到了高级技师,并在后来主导了该公司“欧四标准中大排摩托车共性技术研究”“重庆宗申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摩托车电喷技术工程验证中心”等科研项目。
费时费力培养的人才被“挖”走怎么办?这是民营企业对于育才的普遍担心。也正因为如此,不少企业更倾向于从别的企业“挖墙脚”“摘桃子”,不愿在培养技能人才上投入成本。
“从长远算账,企业的投入是划得来的。”梁华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育才账,把一名普工培养成全能工,需要在各条生产线建立培训基地,定期开展岗位、技术交流,在购置桌椅板凳、电脑、显示屏等方面都要投入资金,但带来的效果是所有工人都能轮岗、顶岗,生产效率大大提升。公司会挑选优秀技工去高校进修、聘请专家来企业授课,而高技能人才能给企业带来发明创新、技术攻关等收益。
在梁华看来,“越来越多的一线职工快速成长,为公司发展储备了人才,同时在高技能人才发展前景看好的情况下,很少有人被‘挖’走。”
在“智慧工厂”当新工人
宗申动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设备维修高级技师昝伟2003年入职企业,亲历了企业版“八级工”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带来的变化。
他表示,当技工成长路上的障碍被清除后,工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企业发展势头都越来越足。在技术、技能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公司自动化生产线换产技术难题被成功突破,并打造出一个由公司自主设计、研发、生产的“智慧工厂”。
2016年,该集团工会“刘勇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刘勇带头研发完成C115型航空活塞发动机项目、螺旋桨项目等10余个项目的零部件样件试制工作,让国产飞行器用上了“中国心”。而曾锐等一批高技能人才也依托该工作室,共同解决了集团内各公司的技术难题、新技术开发100余项,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1000余万元。
目前,宗申集团有10000余名一线工人,其中,一半以上的工人是多能工,高技能人才超500名,以技工个人名义申报的专利达5000余项。集团建立了100余个培训基地,近5年来,高技能人才流失率低于5%。
宗申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成为重庆市“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试点企业后,集团打算结合“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进一步完善人才梯队管理,探索建立符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的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机制,并将其以文件形式固定下来。
该集团相关负责人坦言,虽然集团各分公司此前已经在推行企业版的“八级工”制度,但却没有形成统一文件,同时,企业尽管获得了自主评定职业技能等级的资格,但这项工作的进展仍较为缓慢。在“新八级工”制度试点工作全面展开后,企业将评出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国)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