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报季结束,又有一批上市公司将告别A股市场。退市新规显威之下,今年以来,A股市场已有40多家上市公司触及退市指标,且八成以上为财务类退市,这一数字明显超过去年。专家表示,随着常态化退市机制不断完善,“应退尽退”已成市场共识,资本市场优胜劣汰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A股退市效率大幅提升
5月8日晚间,东电退发布了关于公司A股股票进入退市整理期交易的第二次风险提示公告。该公司股票于2022年4月28日进入退市整理期,如无意外,5月24日深交所将对其摘牌。
稍早之前的5月5日晚间,*ST济堂、*ST厦华、*ST金刚、*ST猛狮、*ST晨鑫、*ST丹邦、*ST德威、*ST圣莱、*ST当代、*ST宝德等十多家公司发布公告称,收到交易所下发的监管工作函或事先告知书,公司股票可能被终止上市。
退市新规实施一年多来,A股市场退市效率大幅提升。《经济参考报》记者根据上市公司公告及交易所数据梳理发现,截至5月9日记者发稿时,沪深两市共有45家公司已经退市或预计退市(沪市21家、深市24家),退市数量再创新高。其中,八成以上公司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数据几乎是去年全年退市数量的两倍。Wind数据显示,2021年A股市场共有23家公司退市(沪市14家,深市9家)。
上交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沪市预计有21家公司触及各类退市。其中,预计有17家公司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其中包括*ST中房、*ST昌鱼等9家公司触及了“扣非净利润+营业收入”财务类组合指标。此外,退市新亿触及重大违法退市,还有安德利和*ST广珠等三家公司通过重组、主动退市等多元化渠道退出。截至目前,退市数量已较2021年增长50%,其中强制退市增长125%,退市风险警示公司的退市率约达45%。另有13家公司触及*ST情形、28家公司触及ST情形,上市公司优胜劣汰的良性机制正在形成。
同时,深市共有ST当代、ST众应、ST丹邦、ST猛狮等24家公司触及退市,其中,*ST艾格触及面值退市,*ST德奥因恢复上市申请被上市委审议否决,剩余22家公司均触及财务类退市情形。
业内人士分析,和往年相比,今年触及退市指标的企业数量大幅增加,这和2020年底出台的退市新规有关。新退市制度改革引入了“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扣非前后净利润为负”的组合类财务指标,并明确该指标所谓的营业收入应当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根据退市新规,2021年年报披露后,上市公司若首次触及“营业收入+净利润”指标,其股票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2020年年报披露后股票已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公司,2021年若再次触及相关退市情形,将直接退市。
“今年触及退市的公司增多,其中绝大多数是财务类退市的公司,这是因为我国严格执行的退市新规得以奏效;此外,在注册制改革不断推进和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壳公司财务造假的成本和风险大幅提升,从而加快了部分企业的退市速度。”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说道。
常态化退市机制持续完善
为适应注册制改革和常态化退市的要求,监管层面持续完善退市机制。4月29日,证监会发布并实施《关于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后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陈雳认为,《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了上市公司退市后监管工作,退市情形更加健全,退市效率大幅提升。另一方面,《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投资者保护,适应常态化退市的要求,构建“有进有出、能进能出”的优胜劣汰良好生态,为全面推进注册制改革奠定基础。
为落实落细退市新规,沪深交易所去年分别发布营业收入扣除指南,旨在明确财务类退市指标中营业收入具体扣除事项。业内专家认为,此举精准打击了“壳公司”,让处于退市边缘的空壳公司难在营收上面耍花招。同时,交易所严打规避退市行为。进入年报季以来,上交所对几类常见的与收入相关的规避退市手段,采取了针对性监管措施,包括从严监管突击创收规避退市,严查不当会计处理做大收入,审慎判断非经常性损益认定的准确性,突出审计机构“看门人”职责。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市场专家桂浩明表示,在严格的退市制度执行之下,此前的各种制度漏洞被堵住,“应退尽退”已成为必然。他认为,退市制度的严格执行有利于市场优胜劣汰,实现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同时也引导大家理性投资,对打击过度炒作也有积极的作用。
陈雳也认为,随着退市数量的增加和退市渠道不断多元化,资本市场的优胜劣汰效率得到根本性的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更为充分的展现。对不具备持续经营能力的“空壳”“僵尸”企业严格执行退市制度,可以推动上市公司整体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而实现资本市场生态圈的优化。在全面推进注册制改革的背景下,构建一个有进有出的市场环境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记者 李静 北京报道)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