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报集团主管主办

中国企业信息交流平台

微博 微信

以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汽车强国建设

2023-11-22 14:07 来源:《学习时报》 次阅读
 
以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汽车强国建设

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质量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首个由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质量工作中长期纲领性文件,确立了新时期质量工作的全新方位,掀开了新时代建设质量强国的新篇章。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质量是汽车产品的基础,也是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建设制造强国、汽车强国,更要坚定不移推进建设质量强国,把推动产业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基础设施的支撑。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中心)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直属中央企业,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质量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质量强国建设的决策部署,深刻领会《纲要》要求,坚持将质量提升与标准、检测、认证等一体化推进,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国内国际衔接、互联互通,打造“一站式”集成服务平台,以扎实行动服务质量强国建设。

服务质量强国建设,以汽车标准筑牢“基础关”。标准决定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中汽中心作为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14)秘书处承担单位,在主管部门指导下,构建了以强制性标准为核心、推荐性标准为主体、适应我国国情、较为科学完善且与国际相协调的汽车标准体系,尤其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领域形成了体系框架完整、标准数量丰富、水平国际领先的标准体系,以高水平标准化筑牢汽车产业发展根基。截至2023年8月,已批准发布汽车(含摩托车)标准1514项,其中强制性国家标准128项(主动安全35项、被动安全29项、一般安全42项、环保和节能22项)、推荐性国家标准498项、行业标准888项。

中汽中心创新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机制,筹建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汽车),建立汽车品质提升标准促进中心,推进中国汽车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全面提升汽车品质与质量。成立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实施“标准质量提升行动”,强化质量责任意识,提高标准供给质量,有效发挥标准引领作用,以新时代标准化工作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服务质量强国建设,以检测认证突破“技术关”。科技创新是质量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经之路,科技兴则质量强。中汽中心着眼全球汽车发展新趋势,构建起以行业智库服务、产品检测认证、共性及前瞻性技术研发为核心,覆盖汽车全产业链和全生命周期的技术服务能力。依托4个国家级研究平台、17个省市级研究平台,聚焦行业“卡脖子”技术和“双碳”目标等设立多项重大科研专项,推进行业共性核心技术攻关。

检测认证是产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保障。中汽中心适应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趋势,布局建设国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以及国内占地面积最大的智能网联封闭测试场,发起成立中国汽车芯片标准检测认证联盟,完善汽车芯片产业的关键共性体系,全面推动核心技术和产品质量提升。另外,成立汽车测评管理中心,构建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规程(C-ICAP)、中国绿色汽车评价规程(C-GCAP)等独立、公正、专业、开放的综合测评体系,其中开展碰撞试验超过1500次,实现与全球NCAP碰撞测试的全面接轨,助推中国汽车安全、智能、绿色技术健康可持续发展。

服务质量强国建设,以互联互通构建“国际关”。深入推进国际化工作,开展双多边质量合作交流,增进互信互联互通,为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保障。中汽中心作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汽车领域国内对口单位和联合国世界车辆法规协调论坛中国工作委员会秘书处承担单位,全面深度参与汽车国际标准法规制定协调,推动国际标准“引进来”和中国标准“走出去”。深入践行央企职责,设立我国首个海外标准化专门机构——中国汽车标准国际化中心(日内瓦),积极贡献中国标准智慧,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兼容对接。承担汽车领域技术性贸易措施评议分中心,研判规避技贸措施对企业出口风险。

中汽中心深入践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牵头汽车行业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标准互联互通,依托中国东盟汽车标准法规研究中心,启动“中国—东盟绿色车辆合作倡议”项目,与东盟各国共建汽车标准绿色之路。成立中汽中心东南亚代表处,未来与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立足“新丝路”,共同探索开放共赢的国际化合作之路,携手开启汽车产业发展新未来。

服务质量强国建设,以通力合作打造“品牌关”。品牌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象征,也是质量强国的内在支撑。《纲要》提出到2025年质量整体水平进一步全面提高,中国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增强企业质量和品牌发展能力。中汽中心主动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牵头发起“民族汽车品牌向上计划”,汇聚政产学研媒资源,加强产品认证及评价测试、共性及前瞻性研究、行业服务、消费引领等创新发展与合作,全面助力民族汽车品牌向上发展。成立汽车品牌实验室,打造集基础研究、品牌诊断、创新实践、营销传播、行业交流、教育培训于一体的品牌研究平台。开展品牌价值评价标准研究,形成一整套汽车品牌观测方法理论,为品牌价值评价提供方法依据,助力民族汽车品牌提升。

准确把握质量强国建设的总体要求,以高质量发展助力汽车强国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下一步,中汽中心将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锚定质量强国目标,践行央企责任,立足汽车行业,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扎实推进“标准化+”行动、服务质量强国建设,为制造强国、汽车强国建设保驾护航。

一是深化实施“标准+质量”提升行动,以标准引领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及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持续优化完善汽车标准体系建设,加快重点领域关键急需标准制定,加大品质提升标准研制力度,加快质量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步伐,以高标准助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重点开展汽车“标准+平台”建设行动,以质量基础设施支撑质量强国建设。建设汽车行业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以标准为引领,融合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等资源,面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质量升级提供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质量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建设区域级“汽车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助力行业企业提高质量和经营绩效。

三是统筹开展汽车“标准+国际”推进行动,以国际化助力汽车产业“走出去”。大力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加强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国内国际衔接、互联互通,健全贸易质量争端预警和协调机制,积极参与技术性贸易措施相关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成为高标准国际规则制定的参与者和引领者,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开展双多边质量国际交流合作,通过搭建中国—东盟等汽车产业高层对话平台,推动区域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大力开展汽车“标准+品牌”提升行动,以品牌提高产业链质量竞争力。持续开展汽车品牌理论、品牌价值评价研究,完善评价标准。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进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产业应用,打通质量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渠道,促进汽车行业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动汽车行业从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加强中国汽车品牌的国际传播,提升中国汽车品牌的国际形象,提高中国汽车品牌的世界知名度和影响力。(作者: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安铁成)


点赞()
上一条:轩岗煤电公司:夯实党建基础 提升工作质效2023-11-22
下一条:轩岗煤电公司: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2023-11-23

相关稿件

我国将建立民营企业质量基础设施服务保障体系 2021-10-20
关于进一步发挥质量基础设施支撑引领民营企业提质增效升级作用的意见 2021-10-20
破解“找桩难”,我国加力布局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 2023-07-1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 2023-06-20
中央和地方加码“十四五”时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2021-10-12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报 中国社会经济网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新浪财经 凤凰财经 中国报告基地 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杭州网 中国产经新闻网 环球企业家 华北新闻网 和谐中国网 天机网 中贸网 湖南经济新闻网 翼牛网 东莞二手房 中国经济网 中国企业网黄金展位频道 硅谷网 东方经济网 华讯财经 网站目录 全景网 中南网 美通社 大佳网 火爆网 跨考研招网 当代金融家杂志 借贷撮合网 大公财经 诚搜网 中国钢铁现货网 证券之星 融易在线 2014世界杯 中华魂网 纳税人俱乐部 慧业网 商界网 品牌家 中国国资报道 金融界 中国农业新闻网 中国招商联盟 和讯股票 经济网 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网 中国报道网 九州新闻网 投资界 北京科技创新企业诚信联盟网 中国白银网 炣燃科技 中企媒资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滨州东方地毯集团有限公司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喜来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