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分析了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明确提出了2023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政策取向,为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3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
总的来看,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资源要素条件可支撑。2023年世界经济增速可能明显下滑,而我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究其原因,一是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将给经济恢复带来重大积极影响,预计2023年上半年特别是二季度经济活力将加速释放;二是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发力,2022年已出台实施的政策的效应将持续显现,2023年还会根据实际需要陆续出台新政策、新措施;三是2022年经济增长低于预期,基数相对较低,2023年只要经济恢复正常增长,基数效应将对经济数据形成一定支撑。
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的政策取向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按照2023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党中央也明确了做好经济工作的政策取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要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推动财力下沉,做好基层“三保”工作。所以,加大财政的力度,意味着2023年财政开支应该不会低于2022年,财政赤字有可能进一步提高,还会加大一些贴息力度来支持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等。在扩大财政支出同时,我们还要考虑财政的可持续,要防范财政风险。
二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所谓精准,就是要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作用,针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以及重要基础设施领域加大投入。所谓有力,就是货币政策的总量部分要保持有力,不仅要保持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也要保持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合理充裕,防止货币供应量不足、紧缩所带来的冲击。此外,随着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灵活度上升,市场化趋向、改革趋向的深化,2022年以来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总体上向基本面回归,没有引起过大冲击。所以,在美联储、其他央行加息、收紧货币政策的大背景下,我们的货币政策保持了独立性,努力为实体经济的恢复提供更低成本的资金。
三是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所以,我们要调整产业政策的实施方式大方向,一方面要紧抓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另一方面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特别是利用一些科技产业的新技术应用来带动推进数字产业化。我们要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推动整个经济的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塑造产业的竞争优势,既补足短板,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新基础。
四是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要有力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布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加快引进高端人才。所以,科技政策既要解决短期的重点的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要着眼长远,使我们最终能够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五是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及时有效缓解结构性物价上涨给部分困难群众带来的影响。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稳妥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适时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
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要做到“六个统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很多,要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对此,会议提出了做好2023年经济工作要做到“六个统筹”。
一是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疫情暴发以来,我们有效应对全球疫情冲击,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了有效守护,经济方面在受到影响的前提下仍然能够取得一定成绩。我们必须肯定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果,科学优化疫情防控措施也是非常必要、非常正确、非常负责任的。下一步,我们要落实好新阶段的疫情防控举措,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着力保健康、防重症,加强统筹协调,顺利渡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段”。随着优化疫情防控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持续加快走向恢复。
二是要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经济增长是质和量的有机统一,质是指结构效益,如发展绿色化等,量主要是规模、速度,质的提升为量的增长提供持续动力,量的增长是为质的提升提供重要基础。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经济增长偏离了潜在增长率,所以我们的首要任务还是要把经济尽快恢复到潜在增长水平,进入合理区间,在提高质量效益的基础上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还要着力增强国企、民企、外企等微观主体的活力,扭转预期转弱与信心不振,实现经济运行的总体回升与内生发展动力的良性循环。
三是要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当前需求不足是我国面临的突出矛盾,既有消费能力偏弱、消费场景受限、存在限制性政策等问题,也有民间投资偏弱、企业投资意愿下降等问题。因此,我们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要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在有需求但未得到有效满足的领域优化供给结构,并推动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发展,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所以说,供需的结合点就是经济的增长点,抓住了、做好了既能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又能扩大当期需求。
四是要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各方面政策都要同向发力、互补协同,共同服务于高质量发展大局。一要增强全局观,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二要加强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清理和废止有悖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三要加快推出一批“绿灯”投资案例,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五是要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按照党的二十大要求,一要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贸易、投资、人才、技术、能源资源的国际循环都要进一步扩大规模、优化结构,主动对照相关国际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二要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加快补上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三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吸引全球资源要素,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六是要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统筹当前和长远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二者是辩证的统一,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我们党是立足中华民族千秋伟业长期执政的党,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事情总是要一件接着一件做、一任接着一任干。所以,我们既要立足当前、做好工作,解决我们面临的紧迫问题,努力取得好的成绩,又要前瞻性思考,为今后发展做好衔接,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通过深化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根据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毕吉耀《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推动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好转》讲稿摘编整理)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