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进广东先导先进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映入眼帘的是“国家稀散金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等牌匾。航空航天、激光制导等领域必不可少的稀散材料许多都出自这里,公司产品从清远高新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该公司的成长见证着清远高新区的崛起。从1992年全国第一个扶贫开发试验区,到2015年升级为国家高新区,清远高新区一直在努力奔跑,而且跑出了“加速度”。根据2020年度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清远高新区综合排名第96名,实现升级国家高新区以来排名连续5年稳步攀升,是粤东西北唯一一家排名进入前100名的国家高新区。
老与新
老朋友更好 新朋友更多
今年2月,广东嘉博制药有限公司扛回了“全国就业与社会保障先进民营企业”的荣誉。这个称号含金量不低,广东省仅有5家企业入选。
殊荣源于实力。2003年公司落户清远高新区,近年来营业收入、税收、利润保持30%年增长率,发展态势强劲。
一边是老朋友扎根于此,越来越好,不断实现突破;另一方面,新朋友不断慕名而来,越来越多。
这段时间,圆康再生医学研究院院长邱建华一直带领研发团队在实验室里忙碌,她亲自主导的幽门螺旋杆菌靶向药物的研发,目前已到了研发的关键时期。2017年,邱建华从美国留学回国,年底企业进驻清远高新区天安智谷园区。
“来到这里觉得环境比较适合,通过这几年的规划,我们把整个产业链都放在了清远。”邱建华说。
为了让新老朋友都能在这里“和鸣”,清远高新区持续加大力度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和定位,瞄准具备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积极开展高企精准招商。在2020年度考核评价当中,实现当年新增高企32家,园区内高企营收合计占比达71%,排名全国高新区第26位,位列新升级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
内与外
对内练内功 对外伸橄榄枝
“实事求是地讲,清远的创新要素不足是现实问题,但是,创新要素不足不等于不可以做创新工作。”对此,清远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周岐贤有着清醒的认识。
清远高新区立足自身优势,不断练好内功。同时,主动对外伸出橄榄枝,以校地合作为抓手,把创新要素集聚了起来。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李卫红现在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广东师大维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该公司是华南师范大学(清远)科技创新研究院第二批项目团队创办,由该校的专家、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组成。
公司依托已有科研成果,利用5G、物联网等新技术手段,构建了数字孪生地理基座。“这些成果可助力数字孪生城市地理基础的搭建,为智慧城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李卫红说。
目前,研究院已引进中科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国家高层次人才领衔的创新创业团队18个,其中孵化科技企业9家,转化科技成果33个。
如今,校地合作在清远高新区开花结果。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三所校地合作研究院科技成果正加快落地和转化,共引进项目团队44个。此外,清远高新区还与广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广东新能源研究所签订协议共建科技创新平台。
通过对外伸出“橄榄枝”,清远高新区创新“朋友圈”越来越大,创新资源越聚越多。
硬与软
硬环境存差距 “软服务”弥补
1月25日上午,广东聚石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正式上市。“是清远的营商环境吸引了我们从广州转战过来。”该公司总经理杨正高说。
杨正高所言不虚。清远高新区深知,与珠三角地区相比,在硬环境、财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但可以通过提供高质量的“软服务”来进行弥补。
“很多时候企业都是直接到我办公室来解决问题。”周岐贤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现在清远高新区和他个人,都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服务企业上。
清远高新区设立粤东西北地区首个行政审批局——清远高新区行政审批局,将涉及投资建设领域6个部门的83项审批事项划转行政审批局一个部门集中办理,目前,审批事项的承诺办理时限比总体法定时限压缩93%以上。与此同时,企业投资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在广东省首创“审管分离”行政审批模式,重大投资项目变“先批后建”为“先建后验”……众多改革创新举措,为清远高新区注入了新活力、新动力。
“现在项目排着队进来,到明年至少有100多家企业投产。”周岐贤坚定地说,“十四五”期间,清远高新区经济总量将翻一番,总量将超清远高新区过去28年的总和。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