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海南骄阳如火,千帆竞发。
在这片热土之上,一系列高水平开放政策正在加速落地,自贸港重点园区里全球人才快速汇聚,新厂、新口岸拔地而起,自贸港建设如火如荼。
利好政策叠加 产业加速集聚
洋浦地处海南西北部,这里是中国最南端的国家级开发区,更有海南“工业心脏”的美誉,石化产业正是这颗“心脏”跳动的原动力之一。洋浦石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延链补链强链的举措,事关海南工业高质量发展。
在中国石化海南炼化中控室里,操作人员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确保装置安全平稳运行。今年,随着乙烯蒸汽裂解装置投料开车成功,海南炼化100万吨乙烯项目打通全流程,正式建成投产,实现了海南乙烯工业“零”的突破。
在洋浦,仓储、码头等资源的共享,自贸港开放的利好政策加速推动了产业加速集聚。“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管道直接将下游企业所需的原料输送过去,物流成本大大降低。”中国石化海南炼化公司副总经理张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对标的是全球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连。海南省委深改办(自贸港工委办)副主任李宇飞表示,5年来,随着贸易投资、财税金融、航运等方面政策不断完善,海南自贸港政策制度体系初步建立。“没有自贸港的优惠政策,企业不可能发展如此迅速。”澳斯卡粮油副总经理曹又华感慨地说。在公司的生产线上,进口的大豆、菜籽经过现代化设备加工后,变成一桶桶食用油走向更大的市场。
作为洋浦保税港区引进的首家大型实体企业,澳斯卡从动工到投产仅用时半年多,远超行业水准。三张“零关税”清单、“两个15%”所得税、加工增值货物内销免关税等政策,大幅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让企业尝到了“甜头”。备受关注的“加工增值超30%免关税”是海南自贸港含金量极高的政策。“去年开始,该项政策从洋浦保税港区扩展到洋浦全区,已经惠及更多企业,并以此作为高水平开放压力测试,为全岛封关运作积累经验。”洋浦保税港区发展局局长张洪光说。
科技方阵 跑出发展“加速度”
有着“南繁硅谷”美誉的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是种业科研的桥头堡,是一颗颗种子蜕变、新生的地方。
走进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每一颗种子都拥有自己的“身份证”,记录着各项数据;实验室内配备有3000多台高精尖科研仪器设备,以高科技手段保障种子“身体健康”。来自全国的科研人员用智慧和汗水,让种子从这里走出去,播撒到神州大地上。
同样“破土而出、茁壮成长”的还有文昌国际航天城。作为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之一,文昌国际航天城肩负着建设航天领域重大科技创新基地,打造空间科技创新战略高地的历史使命。走进航天城,记者看到一片如火如荼的建设景象。航天城各类航天产业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加快搭建:火箭装配厂房计划于2023年底前竣工;卫星总装测试厂房已完成主体建设;航天超算中心项目进入全面冲刺阶段。
“我们已经着手开展商业航天类企业火箭发射需求、卫星产业链企业投资需求论证工作。”文昌市市长、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局长刘冲表示,“我们积极开展航天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数据出海’‘卫星服务出海’‘游戏出海’,推动宇航产品、卫星应用服务‘走出去’,打造宇航产品和卫星应用服务的进出口基地。”
未来的文昌国际航天城,作为海南科技创新高地、商业航天圣地、国际合作根据地、航天产业集聚地,将持续点亮国人的航天梦想。
海洋方面海南同样“劈波斩浪”。海南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刘作凯介绍,海南成立了三亚海洋实验室,组建海南省深海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建设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两器两船”等大国重器实现常态化高效运行,万米潜次和人数跃居世界首位,作业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高水准开放 形成人才新高地
高水平对外开放,既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海南的责任与使命。
提升创新力,关键在人。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桂刚介绍,海南实施“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自2018年4月以来,已经累计引进人才50.9万人。
“作为一家人工智能企业,自贸港吸引我落地海南创业、发展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人才政策。”亲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赵健告诉记者,目前技术团队里有10%的员工拥有博士学位,近一半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有一条政策是‘人员流动自由便利’,利用这条政策,我们可以很方便地跟国外技术人员往来交流,已经有30人次的巴基斯坦数据科学家到海南和我们交流,今年四季度预计还会有更多。”赵健说。
吸引90后小伙李昊携全家落户、成为新海南人的,同样是人才政策。作为视联动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李昊顺利获评高层次人才。在当地政府、产业园区的帮助下,住房、医疗和子女入学问题都得到了顺利解决。“海南高质量建设自贸港,对我们来说,发展空间很大、机遇很多,我对海南也越来越有归属感了。”李昊说。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