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作为经济发展“软环境”的重要体现,在集聚发展要素、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一流营商环境,是“十四五”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也将继续作为今年政府重点工作加以推进。
王胜华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教科文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在190个经济体中,我国2019年度全球营商便利度排名第31位,较2018年度(排名第46位)和2017年度(排名第78位)有了大幅跃升。财科院“企业成本”调研结果显示,从年度间的纵向对比看,无论是总体评价,还是分地区、分行业、分企业规模、分所有制类型,样本企业对营商环境的总体评价持续向好,微观市场主体获得感不断增强。随着“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深化,我国营商环境建设将进入从“量”的改善到“质”的提升的内涵建设阶段。营商环境优化迈向2.0内涵提升时代,得益于实现五个转向。
理念上从被动应变转向主动求变。近年来,我国持续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营商环境建设的思想理念经历了从“要我建设”到“我要建设”的转变。地方政府作为治理主体,从过去“被动应战”到现在积极主动谋划,这种从“被动”到“主动”的治理理念转变,极大地释放了“放管服”改革效能。
内容上从硬件建设转向制度引领。营商环境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硬环境和软环境是其两翼。构建一流营商环境既需要基础设施等硬环境的保障,更需要发挥好制度等软环境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颁布实施,加快了我国营商环境建设的制度化进程。各地方政府结合实际相继出台了相应实施办法,为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奠定了坚强法制保障。
方式上从单兵突进转向协同推进。营商环境建设涵盖的业务广、涉及的部门多,只有部门间协同共享、共同改善,才能真正为营商环境内涵建设提供支撑。随着政府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得以不断完善,过去部门分割、数据孤岛等现象得到极大改善。通过资源共享、部门协同,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跨省通办”等,从理念照进了现实。
职能上从重审批转向重监管服务。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行政许可事项全部纳入清单管理,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大力推进涉企审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同时,把有效监管作为简政放权的必要保障,全面落实监管责任,加强对取消或下放审批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分级分类监管政策,健全跨部门综合监管制度,大力推行“互联网+监管”,提升监管能力。一系列优化政务服务的政策举措,体现的是政府职能角色的转化,是服务型政府从重审批轻监管向重监管、重服务转变的重要体现。
成效上从数量改善转向质量增进。当前,营商环境建设已从过去缩短时间、简化程序等数量改善型优化向健全法治、打造生态、提升服务等质量增进型优化转变,从注重直接或短期效果向间接与长期效果并重转变。注重绩效、强调质量是提升营商环境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通过健全动态评价机制,强化营商环境优化的绩效评估,充分发挥营商环境建设对改善政府行政效能、提升产业链生态、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