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报集团主管主办

中国企业信息交流平台

微博 微信

鹭岛妆成

2023-12-05 12:56 来源:大众网 次阅读
 
鹭岛妆成

  新时代的“鹭岛”厦门,展露出最美的容颜。城在海上、海在城中,漫步其间,每一步都是风景。这座城市所展现的发展活力,与筼筜湖面飞翔的白鹭、鼓浪屿上悠扬的琴声相映生辉。

  近两年,克服不利影响,厦门市地区生产总值稳步增长。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802.7亿元,增长4.4%,增速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全国15个同类城市首位。

  全国第一个纵跨15年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启动,为厦门发展定向筑基

  从厦门岛向北出岛,驱车上山,个把小时便来到位于同安区莲花镇的军营村和白交祠村。这里曾是厦门经济特区最贫穷的山村,位于厦门海拔最高的北部山区。如今,经过几代人的建设已成宜居乡村。

  村内山坡上,一片片茶园生机勃勃。山间池塘里池水清澈,水草清晰可见。军营村党支部书记高泉伟对记者说:“这么多年来,大伙儿坚持不懈给山上种树‘戴帽’搞绿化,山下种茶种果搞开发。”

  返乡创业青年党员苏银坂说,“我们解决了快递进村入户最后一米的问题。整个村庄都活跃起来了,现在村民的快递,也就比城里晚一天”。

  “我家农庄有14间客房,这个周末预订的客人太多,我只好把自己住的房间也腾了出来。”高美玲4年前从江西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回乡和父母一起经营民宿,建筑设计和房间布置都是她自己做的。

  在“903星空营地”,流行的露营设施一应俱全。引进这一新业态的是军营村返乡青年创业联盟负责人苏海亭:“大家互相参股,把吃住游各环节串在一起,既丰富了村里的旅游线路,也促进了产业发展。”

  “2021年人均年收入达到43600元,村财收入达108万元。”想起小时候吃顿饱饭都不容易、村里人均年收入只有200多元,白交祠村党总支书记杨金全很是感慨。

  军营村原村主任高泉国、白交祠原村主任杨清吉两位老人,带着记者访老屋、看新居,说起山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朴实的话语透着感恩和满足。

  1986年,厦门市研究制定《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极富前瞻性、开创性地为厦门擘画了一张宏伟的发展蓝图,为起跑线上的厦门特区理清优势劣势,明确发展模式与目标路径,围绕建设自由港型经济特区提出对策并进行21个专题研究,对厦门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随着发展战略的出台实施,一系列“首创”“首提”之举在厦门开花结果,一系列先导性、基础性工作为厦门夯基垒台,化作今日厦门“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的源头活水。

  筼筜湖的治理,一个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相互和谐、相互促进的精彩范例。

  历史上,筼筜湖是筼筜港,与海相通。上世纪70年代初,筑堤围海,继而围湖建厂,这片海域变成了城市内湖,各种废水污水直排入湖,成了市民望而却步的臭水湖。

  厦门市市政园林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王艳艳告诉记者,1988年启动“综合治理筼筜湖”,到现在已经历5期整治,始终遵循当时提出的“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治湖方针,以钉钉子精神下绣花功夫,30多年间从未停顿过,目前已进入精细管理、全流域治理阶段。

  昔日消失在城市变迁中的“筼筜渔火”,而今重现为璀璨耀眼的厦门新景——筼筜夜色。湖清水碧的筼筜湖,成为城市会客厅。湖中央的白鹭洲上,白羽蹁跹。厦门人在市中心与白鹭和谐共处,“鹭岛”之名更显其实。

  《发展战略》一直被厦门人念兹在兹,这是地方政府最早编制的一个纵跨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准确的战略判断、科学的战略谋划和先进的发展理念,为厦门发展赢得了战略主动。厦门的优势,厦门的后劲,厦门最美的底色,源于斯,长于斯。

  “提升本岛、跨岛发展”战略的提出,为厦门打开了发展新格局

  没有深入厦门的人,很难理解总面积原本就不大的厦门市为何还分岛内岛外。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厦门城市建设长期集中在厦门本岛,岛内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极大。民间曾经有“宁要岛内一张床,不要岛外一套房”的说法。

  2002年6月, “提升本岛、跨岛发展”重大战略的提出,为厦门打开了发展新格局。

  在提升岛内思明、湖里两区的同时,岛外集美、海沧、翔安、同安4个新城片区的建设渐次展开。

  作为新城建设的桥头堡,集美新城于2010年2月奠基开工,如期完成了“十年集聚成城”的目标。

  跨海北行,记者登上集美新城最高点——诚毅国际商务中心大厦顶层。凭窗环顾,市民行政服务中心、科技馆、图书馆、闽南戏曲中心等新城核心区公共建筑群映入眼帘;海上园博园分布在7个海湾清淤形成的人工小岛上,温婉的闽南风韵与阔达的海湾气象交织,新城画卷如诗如歌。

  看得见的是海景园林与鳞次栉比的建筑群,看不见的是在全国率先建设的地下综合管廊。“十几年前,整个杏林湾畔都是荒地滩涂。如今,高颜值高标准的现代新城就在眼前。”集美新城片区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方碧勇自豪地说。

  更让人欣喜的是,集美区是全国第二“年轻”的区县,14岁至35岁这一年龄段的人口占到了全区人口总数的47%。这得益于集美是文教区,华侨大学等15所大中专院校及科研院所坐落于此,师生人数达15万。更重要的原因是,新城产业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教育医疗的配套、城市环境的美化,大大增强了对年轻人在新城安家置业的吸引力。

  大桥、隧道、地铁、BRT快速公交,多线路、立体化的交通体系将岛内岛外顺畅、紧密地联系起来,仅通向集美区的跨海大桥就有3座。

  厦门的城市格局打开了,综合实力增强了。2021年厦门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33.9亿元,为2002年总量的10.8倍,实现年均11.4%的快速增长。目前,厦门全市超过七成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投来自岛外;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002年的94平方公里扩大到2021年的405平方公里,岛外新增面积占比八成以上;2021年岛外常住人口达到319.3万人,占厦门全市比重从2002年的46.6%提升至60.5%。

  20多年来跨岛发展战略的有力实施,不仅使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而且深刻改变了岛城、岛民的思维方式和精神面貌。

  “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的定位,阐明新时代厦门的成就与航标

  2020年,厦门历史上第二个15年发展战略——《厦门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发展战略(2020—2035)》编制出台。“两高两化”概括阐明新时代厦门的新航标。

  “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四个着力点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互相促进,互相融合。厦门市一切工作、一切发展,对标“两高两化”的要求,实质是以更高站位更大视野更高标准来谋划高质量发展、推进高质量发展。

  不断激发、夯实创新创业的活力与动力,是厦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我们公司员工平均年龄才28岁。”亿联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秘、副总经理余菲菲的青春朝气和沉稳干练令人印象很深。这家在厦门市湖里区创新园成长起来的本土企业,是桌面办公系统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即便近年来海外市场出现前所未有风险挑战,亿联网络依然保持了高速增长。“我们从底层算法到各类软硬件全线的知识产权均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能够比较不受限于供应链或者是竞争对手的影响。”余菲菲说。

  同处一个园区的厦门链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则在为传统石材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探路。福建是我国第一大石材生产大省,厦门港稳居全国最大石材口岸,进出口量居世界第一。“我们慢慢地退出传统石材业务,把精力都移到平台上面来,投入已超过1亿元。”链石网络科技公司董事长杨加强说。

  在新兴产业上抢滩占先、在传统产业上高位嫁接、在未来产业上前瞻布局。目前,厦门已经形成软件、光电、生物医药等6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数字经济规模超4000亿元。2021年,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3.1%,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0家。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全市实有商事主体84.7万户,同比增长10.4%。2022年新增商事主体17.2万户,同比增长17.6%,增长率全省第一。

  着眼长远,从基础抓起,耐心培育,是厦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显著特点。位于海沧区的厦门生物医药港,历经多年深耕,一批生物医药企业练就“绝技”: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成功研发全球首支重组戊肝疫苗、国内首支宫颈癌疫苗并实现量产;厦门艾德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创我国肿瘤伴随诊断产品在日本获批上市并进入当地医保的先例;大博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内骨科植入物生产头部企业,一家“只做业内前三”的综合性医用高值耗材供应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管是厦门的企业还是厦门整体经济,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就是论总量或规模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占优,但在单项或细分领域常常有惊人的表现。比如,在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去年发布的“2021年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排行榜”综合竞争力榜单上,厦门生物医药港排名较上一年度上升5位,首度进入全国前十的行列。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厦门的经济总量2021年排名14,但近两年平均增速居第1位。

  不比规模、总量而寻求局部突破和创新能力领先,瞄准产业结构的高端化和市场主体的高质量,构建“小而精”“小而美”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厦门基于市情的顺势而为,更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主动选择。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新一届厦门市委、市政府将科技创新提升到关乎发展“生与死”的位置。

  2022年5月,厦门首次探索成立了由市主要领导挂帅的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举全市之力,推进科技创新。市科技局副局长黄蔚萍介绍:“我们正抓紧建设厦门科学城,市里出资设立了科技创新创业引导基金,初期规模30亿元。”

  先进制造业被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厦门市委党校教授李萍分析说:“四个经济特区中,深圳取得的惊人发展给了我们启示,厦门要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夯实经济基础,关键还是在于先进制造业。”

  2022年5月,《厦门市先进制造业倍增计划实施方案(2022—2026年)》出台,提出通过5年时间使厦门先进制造业的规模翻一番,意味着增速将达到15%左右。厦门有决心、有魄力为中国经济版图贡献一个高水平的先进制造业高地。

  厦门市发改委副主任李晓燕说,厦门将通过“财政政策+金融工具”持续加大产业投资,全力打造“4+4+6”现代产业体系,即4个支柱产业集群、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6个未来产业。力争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从而赢得未来新优势。

  “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嘱托,赋予厦门新征程上的新使命

  “新征程上勇立潮头、勇毅前行,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边陲小岛的厦门本没有机遇,是在承担国家重大责任、勇担国家重大使命中,走出了40多年特区建设发展的辉煌之路。机遇之于厦门尤为重要,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此。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两岸融合发展,是新征程厦门最重大的责任、最重大的机遇。记者来到厦门远海码头,一艘名为“中海天王星”的欧洲线路货轮刚刚停靠,预计停泊时间为21个小时,这期间,要卸载3282个集装箱。远远望去,船舱上方,巨大的桥吊不断提起一个个集装箱;码头岸上,没有车头的无人集卡在5G信号指引下穿梭来往。

  “远海全自动化码头是全球首个第四代自动化码头,也是中国首个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码头。”厦门远海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党办主任陈虹告诉记者,18条来自世界各地的外贸航线、全球不计其数的货轮在这里吞吐。即将第一个实现打通海铁联运无缝衔接“最后一公里”的敢为人先之举,正在抓紧推进。

  高标准建设金砖创新基地、自贸试验区、海丝中央法务区,厦门努力构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改革开放新优势。

  厦门自贸片区发挥改革开放创新高地的作用十分明显:建设7年间累计推出创新举措达521项,其中全国首创创新举措达126项,获国务院发文向全国推广的厦门经验达30项,5个“厦门样板”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

  “管委会每年都会制定创新任务,力争推出更多‘首创’举措。我们在布局一个业态、做一个平台的时候,考虑的都是我们能把它做到全国、做到国际上吗?”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任熊衍良这样解释成果丰硕的“密码”。

  以此为内在逻辑,厦门自贸片区愣是把一些厦门有特点的小众产业做成了全国最大的平台,比如全国最大的燕窝口岸、最大的啤酒口岸等。而一批供应链龙头企业的崛起,显著增强了厦门作为中心城市的对内对外辐射能力。厦门市商务局副局长吴辉艺介绍,厦门跻身全国首批10个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国内4大供应链企业,厦门占据3席,建发、国贸、象屿3家世界500强企业,成为钢铁、煤炭、纺织品、橡胶、粮食等大宗商品供应链领域的领头雁。

  “数字自贸区”的先行先试,促进厦门离岸贸易和跨境电商蓬勃发展,有效对冲世纪疫情与国际形势变化所带来的多重风险与下行压力。

  日落时分,登上厦门“海上世界”大厦,从270度观景大厅向西南眺望:海沧大桥跨海矗立,近端,巨大的白色摩天轮和游轮、码头一起,展示着现代都市的魅力;远端,晚霞点染的天空和海面瑰丽无比,天水相接处是水墨般的远山轮廓,恰如中国山水画里的经典意象。这处韵味十足的所在,正是新建的海丝中央法务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这里已入驻了一批国际国内顶尖的律所、律师,为‘引进来’‘走出去’提供高水平法务服务。”招商蛇口福建公司负责人沈明亮告诉记者。

  以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为载体,构建全方位、全链条的法务生态圈,形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独特优势,厦门展现出加快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强劲动力。

  在厦门环岛路,一把宣传厦门投洽会的“九八”金钥匙镶嵌在繁花中,在阳光下熠熠生辉。2020年,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在厦门建立。当“金砖”遇上“金钥匙”,“双金”叠加让海内外客商看到了更多投资机遇。

  记者在金砖未来创新园看到,不少厦门企业把金砖国家作为出海的首选目的地。厦门信息集团创新软件园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柏云辉介绍,该园区是厦门建设金砖创新基地的一个核心载体。2022年,厦门市对金砖国家进出口955.4亿元,增长29.9%。

  不畏浮云遮望眼,厦门坚定不移推进两岸融合发展,打造两岸融合的桥头堡、示范区,打造厦门与金门的共同市场、共同产业、共同生活圈“三个共同”。

  “民间交流没有断,经贸往来没有断,我们对到大陆来工作生活的台湾居民提供大量便利措施。”厦门自贸片区政策法规局局长邓光雄说,克服疫情影响,厦门至金门的货运航班保持每周五天的航班密度;2022年以来,对台跨境电商和对台贸易额的增速很快,台商对厦门的投资增速也很快。

  2022年3月1日起,厦门营商环境建设的第一部综合性、基础性法规《厦门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施行,其中,出台全国首创条款、全国领先条款21项。

  “公开透明”“办事流程清晰”“给初创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吃拿卡要基本上看不到”……采访中,来自各地的创业者、企业家对厦门的营商环境高度肯定。相当多人坦言就是冲着环境来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共同造就了把厦门从心底里看作第二故乡的认同感、融入感。

  厦门干部群众对自己城市的自豪与热爱,对城市治理的参与度与满意度,感染着来这里的每一个人。在金安社区,记者看到脸上挂着由衷笑容的老人与孩子,忙碌在每个角落的志愿者,看到胸前党徽光芒闪烁的社区工作者,以及整洁的家园、便利的设施、温馨的氛围。

点赞()
上一条:新疆哈密:“非接触式”办税比例已达到99%2023-11-27
下一条:赣州大健康宠物科学研究院:以科技创新引领宠物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12-09

相关稿件

文化赋能美妆行业发展 中国美妆绿色发展论坛在海南博鳌成功举办 2023-12-08
科丝美诗:打造国货彩妆的背后推手 2023-09-22
肖金成:设立雄安新区的重大意义 2022-08-02
王成林:互联网时代物流技术的发展特征 2022-03-15
打造素食和纯净美妆 韵斐诗上线植物软胶囊次抛 2023-09-19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报 中国社会经济网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新浪财经 凤凰财经 中国报告基地 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杭州网 中国产经新闻网 环球企业家 华北新闻网 和谐中国网 天机网 中贸网 湖南经济新闻网 翼牛网 东莞二手房 中国经济网 中国企业网黄金展位频道 硅谷网 东方经济网 华讯财经 网站目录 全景网 中南网 美通社 大佳网 火爆网 跨考研招网 当代金融家杂志 借贷撮合网 大公财经 诚搜网 中国钢铁现货网 证券之星 融易在线 2014世界杯 中华魂网 纳税人俱乐部 慧业网 商界网 品牌家 中国国资报道 金融界 中国农业新闻网 中国招商联盟 和讯股票 经济网 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网 中国报道网 九州新闻网 投资界 北京科技创新企业诚信联盟网 中国白银网 炣燃科技 中企媒资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滨州东方地毯集团有限公司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喜来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