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
农产品、能源、矿产等初级产品,是整个经济最为基础的部分。日前召开的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三农”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保障好农产品这类初级产品有何重要意义?如何强化农产品的供给保障能力?对此,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
记者:农产品这类初级产品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何重要意义?我国农产品供给保障面临怎样的外部不确定性等因素?
李国祥:农产品是城乡居民日常食物的最重要来源。农产品供给的持续性、丰富性以及农产品的价格高低,老百姓每天都有直观的感受,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近年来,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加剧,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传播,极端灾害天气在农产品主要出口国家多发,给我国农产品保供稳价带来较大影响。为应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及农产品供应链波动风险,必须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以农产品保供稳价支撑经济社会稳定。
记者:目前,我国农产品生产保障能力如何?是否存在一些作物进口依存度较高的风险?
李国祥:总体来说,我国农产品生产保障能力较强。一是我国粮食产量高,小麦和稻谷年产量满足当年消费量外还有明显剩余,完全能做到口粮绝对安全;二是我国猪肉供给极其充足;三是除粮食、猪肉外,我国其他肉类、蛋奶、蔬菜、水果、水产品等生产能力都比较强,其中蔬菜和水产品的国际贸易还有顺差。
但与此同时,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进口了越来越多的农产品。特别是我国大豆和食用植物油的自给率持续下降。客观来说,适度进口一些农产品,不会削弱我国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反而有助于缓解我国农业资源条件和禀赋限制。而且,一旦进口来源国出现严重自然灾害或出现突发情况,就有可能造成国内供给中断,或者一旦进口来源国恶意炒作价格就会破坏国内农产品市场秩序。因此,守住重要农产品合理的自给率,是端牢中国饭碗、保障粮食安全、应对国际市场波动的必然要求。
记者:要强化农产品的供给保障能力,就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具体而言,农业生产要守好哪些底线?要从哪些方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李国祥:长期来看,最重要的就是要守住耕地红线,防止过度非粮化、明显闲置和耕地质量恶化。一些地方虽然保持耕地总量未变,但建设用地占用的可能是土壤肥沃和灌溉条件等较好的良田,补充的可能是劣质农田。要守好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必须严格落实土地管理法,加大监督,完善党政同责考核办法,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此外,粮食种植效益往往比不上其他农作物种植效益,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往往倾向于种植其他农作物,甚至放弃耕种。要通过价格、补贴和保险等手段保障种粮农民收益,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粮食种植面积,避免耕地抛荒。
耕地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根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除上述措施外,还要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保护好土壤肥力,特别是黑土地保护;实施好种业振兴行动,培育推广优质高产品种;应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扩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发展设施农业。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到,要坚持节约优先,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在您看来,农产品在仓储、物流、加工、消费等各环节应分别如何落实节约战略?
李国祥:为节粮减损,我国已从法治、技术和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开展全链条节粮减损,并取得一些成效。但由于长期形成的观念和习惯、设施设备不够发达等原因,我国农产品在一些环节仍存在较大的损失问题。减少农产品损失,杜绝食物浪费,要常抓不懈。
要加快粮食等农产品仓储现代化建设步伐。大力推广绿色储粮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加快粮库改造升级,加快实现节能温控设施设备现代化,推进“智慧粮库”建设。推广“粮食银行”,由仓储设施设备先进的企业为农民代收代储农产品。提高农产品运输和物流的专用化配备水平。鼓励并引导农产品在主产区加工并以小包装进入市场,加快研发农产品专用装载装备或集装箱。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消费者树立科学的食物消费观念。研发新技术新设备,做到不过度加工也让农产品的外观和口感满足消费者需求。行业协会要积极倡导相关市场主体践行粮食适度加工标准,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支持中央厨房等现代化食物供应链发展,为更多家庭提供合理配餐,减少消费环节浪费。
(本报记者 陈 晨)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