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报集团主管主办

中国企业信息交流平台

微博 微信

“双碳”驱动 氢能产业链迎新变局

作者:宋向清 2022-01-24 09:22 来源:中国证券报 次阅读
 
受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驱动 氢能产业链将迎新变局

即将召开的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将以氢能出行为主,1000余辆氢燃料车和30余个加氢站投入运营,为全世界运动健儿提供真正的绿色出行便利。这在奥林匹克运动会发展史上是第一次。这是中国致力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一次示范,也是中国全方位高规格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一次宣示。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驱动下,我国氢能开发和应用将进入发展快车道,氢能产业链将迎来新变局。

  具有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

  氢能具有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一是氢能属于清洁能源,碳排放低;二是氢能热值高,能量大,高效高能;三是氢能原料来源十分广泛,有空气和水的地方就有生产氢能所需要的原材料,除了空气和水,还有石化资源、生物资源等;四是氢能应用场景广泛,包括生态保护、交通运输、电池产业、聚能发电等;五是储存方便,可以液态、气态、固态等多种形式储存;六是便于运输,车载车运、管道运输等均可实现;七是作为车用燃料较之充电新能源车更耐寒、续航更长。

  氢能源被视为最具开发前景和应用场景的新能源。在面临石油天然气渐进枯竭,且亟需减少碳排放的背景下,由于风能、光能、水能受制于地理和气候等因素无法实现无间断供应,核能存在安全性、原料等限制因素,氢能作为与风能、光能、水能、核能等在清洁度上相媲美的绿色能源,就有望成为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传统能源的首选替代能源。

  在全球氢能开发大潮中,中国起步较晚,人才、技术和设备等基础薄弱。但是,中国对氢能的顶层设计具有战略性、科学性和前瞻性,在政策、资金、人才和组织等方面持续发力,已经使我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产氢国。截至2020年,中国氢气产量超过2500万吨,同比增长13.6%;已建成加氢站约200座,投运约170座。规划到2030年建成加氢站1000座,并将多渠道筹资,力争在关键和核心技术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25年,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万辆以上;到2050年,氢气需求量接近6000万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约7亿吨,氢能产业链年产值将达到12万亿元。加之氢能产业链可以带动关联产业、增加就业、扩大招商引资、强化先进制造业体系、加速碳达峰碳中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等。因此,大力发展氢能可实现生态减排、经济增效和社会增益的多赢局面。

  氢能应用场景向多领域延伸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国家涉及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的多项重要文件,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驱动下,我国氢能开发和应用将进入发展快车道。主要表现有四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氢能发展规划,利好政策频现,多省市提早布局氢能产业链供应链;二是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正在加大氢能源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的研发力度,国家对氢能研发政策性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关键和核心技术日趋成熟;三是氢能应用场景正在由电池、汽车等领域向船舶、无人机、特种车辆、发电等多领域延伸,并将逐步渗透到餐饮、宾馆、家庭等场景,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四是资本市场开始青睐氢能开发和生产,上市公司、大型央企接连入局氢能产业。

  在诸多利好因素影响下,氢能产业链将呈现若干新趋势,迎来若干新变局。

  首先是资本趋之若鹜。数据显示,2021年8月至11月,氢能产业链公开项目投资高达900亿元,全年投资同比涨幅超过90%。预计2022年,投资热度将继续高涨,国内氢能产业总投资金额有望突破3000亿元,2025年有望突破万亿元投资大关,成为资本市场新宠。

  其次是技术日臻成熟。未来十年氢燃料电池技术成本将进入下降期,大概率将下降70%以上。上游制氢、中游储运、下游加氢和应用诸环节在资本和人才的强力支持下,氢能技术壁垒有望在中国实现突破,中国与欧美日韩等技术差距将大大缩小。

  再次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2022年,我国加氢站投运数量有望超过300座。未来我国将统筹布局加氢站,一是扩建加氢站,二是改建现有加油站加气站,全面推进加氢网络体系建设,规划到2030年加氢站投入使用1000座。根据现在多省市规划布局,加氢站实际数量可能会突破规划数量。与此同时,将探索加氢站内制氢、储氢、加氢一体化模式,从而使加氢站变成氢产业综合体。

  最后是社会使用氢能的意识和自觉提高。氢能将走入寻常百姓家。

  机遇挑战并存

  同时,氢能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是氢能核心技术开发难度大、成本高;二是氢能燃料车生产成本高,资金周转周期长;三是加氢站建设成本高,氢能运输和储存投资大,投资回收期长。三大制约因素使世界知名汽车厂商在氢能车开发领域选择“快闪”。

  笔者建议,中国氢能源应加速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进程;尽快出台“国家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尽快出台“国家氢能行业标准”;尽快建立“国家氢能产业发展基金”;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强化技术创新,尤其是尽早实现在氢能领域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技术自主可控;加强跨国氢能产业合作,积极引进氢能产业龙头企业进驻中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加氢站布局;扶持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领先的氢能产业龙头企业,支持氢能企业上市融资。(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 宋向清)

点赞()
上一条:“硬核”力量 我国核电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2021-12-20
下一条: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制度框架加快完善2022-02-11

相关稿件

助力“双碳”目标氢能产业开好局 多省市陆续发布氢能相关规划 2021-09-02
助力“双碳”目标氢能产业开好局 多省市陆续发布氢能相关规划 2021-08-31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煤炭行业直面挑战迎变局 2021-03-22
十万亿元市场“真香” 资本需有序赋能“氢战略” 2021-04-08
巨头争抢储能万亿元市场 产业链公司上演涨停潮 2021-10-27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报 中国社会经济网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新浪财经 凤凰财经 中国报告基地 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杭州网 中国产经新闻网 环球企业家 华北新闻网 和谐中国网 天机网 中贸网 湖南经济新闻网 翼牛网 东莞二手房 中国经济网 中国企业网黄金展位频道 硅谷网 东方经济网 华讯财经 网站目录 全景网 中南网 美通社 大佳网 火爆网 跨考研招网 当代金融家杂志 借贷撮合网 大公财经 诚搜网 中国钢铁现货网 证券之星 融易在线 2014世界杯 中华魂网 纳税人俱乐部 慧业网 商界网 品牌家 中国国资报道 金融界 中国农业新闻网 中国招商联盟 和讯股票 经济网 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网 中国报道网 九州新闻网 投资界 北京科技创新企业诚信联盟网 中国白银网 炣燃科技 中企媒资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滨州东方地毯集团有限公司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喜来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