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报集团主管主办

中国企业信息交流平台

微博 微信

科技创新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五个着力点

作者:孙靓 2021-09-02 13:52 来源:学习时报 次阅读
 
科技创新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五个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推手,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决策。

碳达峰、碳中和狭义上的理解是CO2排放达峰和中和,广义理解则包括所有温室气体(如甲烷、氧化亚氮等)排放的达峰和中和。碳达峰是指碳排放由升转降的过程,碳排放的最高点即为碳峰值,其本质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即经济增长不再依靠化石能源和其他高碳自然资源的投入来驱动,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不再正相关。碳中和是指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通过开展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形式的碳汇所抵消,其本质是出于控制全球升温的需要,将人类经济社会活动造成的碳排放绝对值降为零。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上升期、排放达峰期,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仍存在强耦合关系,兼顾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通过技术系统集成耦合与产业、区域协同优化,加快构建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处理好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短期与中长期发展的关系和矛盾,全面实现以非化石能源或可再生资源驱动的循环型零碳社会,应着力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低碳技术实现突破。加大支持前沿性、颠覆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积极推动与“双碳”相关的创新平台能级提升,培育建设一批绿色技术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创新基地,力争用颠覆性的创新,实现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强化核心技术攻坚力量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围绕零碳电力技术创新、零碳非电能源技术发展、零碳工业流程重塑、低碳技术集成与优化、CCUS及碳汇技术等关键、核心、重大的技术发展方向,推动设立“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专项,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攻关行动,在立项时采用择优委托、赛马制、揭榜挂帅等形式,创新研发组织模式。深入推进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建设,及时发布绿色技术推广目录,加快先进成熟技术推广应用。
  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强化企业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研究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明确科技攻关路线。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建立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鼓励企业牵头或参与财政资金支持的绿色技术研发项目、市场导向明确的绿色技术创新项目,提高企业牵头承担“双碳”科技项目的比例。出台支持企业开展低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的政策,促进绿色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大力推进能源科技创新,制定能源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路线图,促进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加强示范工程的建设,开展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减排集成技术示范,实现传统产业低碳转型和技术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
  三是开展区域绿色试点示范,深化低碳创新开放合作。制定并推进落实国家、省(市)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推动区域绿色低碳技术集群化发展,建设绿色低碳城市群、城市、社区、乡村。加快推进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的编制,分区域因地制宜地提出碳中和技术选择、发展路径和有关部署建议,鼓励经济发达和有条件的地区率先达峰。开展零碳城市、县(乡)、高新园区等区域试点示范,建立区域碳中和大数据系统,针对区域碳中和进程,实现全流程量化追踪管理,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加大绿色新技术在区域生态建筑、体育文旅、文物保护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强化绿色发展区域合作,引导国内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中西部地区等开展跨区域的联动合作,建立区域间政府、企业在绿色低碳技术应用中的供需互动机制,围绕低碳前沿技术开展联合研究,合力打造区域绿色产业体系,推动建立绿色发展区域合作联盟。支持绿色低碳国际化发展,深化绿色“一带一路”合作,加强绿色标准、气候治理的国际合作,拓宽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领域技术装备和服务合作。
  四是建设绿色低碳人才队伍,发挥高端科技人才作用。在高等教育方面,强化国家目标、市场需求与学科建设间的联系,依托高等院校积极推动能源、环境、信息、管理和金融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探索设立低碳交叉学科,如推进碳金融、碳管理、碳汇等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培养二级学科建设,构建完善低碳相关学科课程与师资队伍,多学科协同培养复合型碳达峰、碳中和专门人才。增加低碳方向选修课,推动学生低碳理念和知识结构的形成。鼓励高校积极与海外大学合作,培养国际化、能投身全球气候治理和全球碳市场运行的专门人才,加大海外碳金融、碳管理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在人才认证和评估方面,加大低碳人才职业能力培养并设立碳相关职业资格制度等,如建立注册碳审计师、碳资产管理师等制度,积极对市场各参与主体进行碳能力继续教育培训,提高低碳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整体素质。组建稳定的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研究队伍,加强“双碳”相关领域战略研究。
  五是健全低碳发展科技生态,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建立国家层面的碳达峰与碳中和科技创新领导和协调机制,加强碳达峰的配套制度建设,构建系统的激励体系,促进以环保和碳减排为核心的绿色低碳转型,建立健全碳中和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成立碳达峰与碳中和技术专家委员会,统筹协调相关工作,强化评估监测,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把握国际气候变化科技前沿和发展趋势,评估国内碳达峰与碳中和技术需求。完善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科技金融体系,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鼓励政府科技创新基金发挥引导作用,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从政策与市场端发力,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引入碳税,与碳市场形成互补、引导和支持气候变化投融资,将碳作为资产进行管理,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发展和行业减排。加强绿色发展科普宣传,开展专项科技志愿服务。


点赞()
上一条:成都中建材: 绿色建筑能源材料产业的领航者2021-08-31
下一条:我国启动绿色电力交易试点2021-09-08

相关稿件

安徽省科技厅启动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 2021-08-18
科技创新为内蒙古自治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支撑 2021-08-18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通知 2021-08-18
纳入考核 中央企业碳达峰、碳中和“五路并进” 2022-01-03
凝聚先锋力量,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 中国节能丁航:强化碳达峰碳中和的技术支撑 提供碳中和技术数字化能力 2021-09-24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报 中国社会经济网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新浪财经 凤凰财经 中国报告基地 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杭州网 中国产经新闻网 环球企业家 华北新闻网 和谐中国网 天机网 中贸网 湖南经济新闻网 翼牛网 东莞二手房 中国经济网 中国企业网黄金展位频道 硅谷网 东方经济网 华讯财经 网站目录 全景网 中南网 美通社 大佳网 火爆网 跨考研招网 当代金融家杂志 借贷撮合网 大公财经 诚搜网 中国钢铁现货网 证券之星 融易在线 2014世界杯 中华魂网 纳税人俱乐部 慧业网 商界网 品牌家 中国国资报道 金融界 中国农业新闻网 中国招商联盟 和讯股票 经济网 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网 中国报道网 九州新闻网 投资界 北京科技创新企业诚信联盟网 中国白银网 炣燃科技 中企媒资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滨州东方地毯集团有限公司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喜来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