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月24日报道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月21日发表社论称,新冠疫情导致的港口拥堵引发通胀担忧。全文摘编如下:
过去8周,空集装箱的短缺和港口的拥堵导致将一个集装箱从中国运往美国的价格增至原来的3倍。运输成本的攀升引发了对发达经济体出现所谓“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担忧。尚不清楚新冠疫情在多大程度上损害了经济体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如果民众接种新冠疫苗后更多的正常活动得以恢复,那么持续增长的总体需求很有可能会迅速超过已经减少的供应。滞胀——在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同时物价上涨——将成为不得不为债台高筑的经济体制定政策的各国央行的噩梦。
运输成本是一个以不稳定著称的经济指标。建造一艘集装箱船需要数年时间,因此当需求高涨时,把更多集装箱船投入运营的可能性不高:这就意味着价格飙升。如果需求很低,集装箱船没有别的什么用处,因此在运输能力过剩时,运输价格迅速暴跌。在第一轮封锁期间,欧洲和美国的空集装箱闲置,但现在港口却无法处理激增的贸易量。
令人担忧的是,成本增加并不仅限于航运业。去年年底,汽车制造商因需求出人意料地激增而同样面临供应短缺的问题,半导体供应瓶颈已经迫使工厂停工。上涨的液化天然气价格本月早些时候创下纪录,部分原因是寒流来袭。其他大宗商品的价格也在飙升;由于非洲和南美矿场停工以及中国工业生产增长,金属价格迅速上涨。小麦、大豆、水稻和玉米也涨价了:运输成本、天气以及与新冠疫情相关的囤货等因素都起了作用。
不过,对通胀暂时加剧一事反应过度是错误的。消费价格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同样大幅上涨——这是导致阿拉伯世界出现抗议浪潮的一个因素。物价上涨势头迅速消退,没有被纳入长期预期,也没有推动对生产而言最重要的投入(劳动力)的价格上升。为了防范通胀,2011年欧洲央行连续两次加息,在货币政策史上被认为是犯下了傲慢自大的错误。
各国央行应该警惕的是,价格预期仍然受控。从以往商业周期中吸取的教训可能并不适用:增强供应链“韧性”的努力或许是值得的,但也会提高做生意的成本。至少在短期内,某些种类的经济活动可能不得不在受制约的情况下运行。保护主义和贸易紧张关系也会增加成本,就像英国企业自英国脱欧过渡期结束以来所经历的那样。
大西洋两岸也存在分歧。欧洲央行(它21日宣布了最新的利率决定)正面临又一个月的通货紧缩和欧元汇率飙升的额外挑战。与此同时,美元疲软只会放大美国面临的通胀压力。美联储所做的沟通也表明,该央行对通胀的容忍度有所提高。期权价格隐含市场对通胀的预测,但预测结果在大西洋两岸都不一致。然而,就目前而言,这应该不过是一个特别强烈的提醒,即美联储并没有完全放弃把价格稳定作为一个目标。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