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引领 部门联动 形成合力
青岛“产改”为“工匠之城”蓄力续航
本报记者 杨明清 张嫱
日前,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郭锐、周勇获聘高级工程师,成为该公司技师与工程师“双师制”改革的首批获聘者。在中车青岛四方公司,以郭锐领衔的火车头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攻关课题获奖492项,获国家授权专利56项,解决技术难题650余项,累计创造效益6000多万元,并培养出工匠人才梯队。作为山东青岛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首批试点单位,中车青岛四方公司的举措是一种创新,也是青岛推进“产改”的一个缩影。
“青岛拥有41个工业门类中的36个,素有‘品牌之都 工匠之城’的美誉。可以说,工匠精神一直浸润着这座城市的血脉。”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刘圣珍介绍,2017年,青岛被列为山东省首批“产改”试点城市,市委强化顶层引领,将“产改”工作纳入市委工作要点、“十四五”规划和全市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建立了以市委副书记为召集人的联席会议制度,组织17个相关部门建立6项机制,密集出台了40余条利好政策,形成全市部门联动、齐抓共推的整体合力。
青岛在“产改”过程中先行先试,选取116家企业作为改革试点。青岛啤酒集团建立了培训、练兵、竞赛、晋级、奖励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批高技能人才逐步成长起来;山东港口青岛港完善职工职业发展通道,依靠职工办企业,涌现出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海尔集团坚持全员创新,卡奥斯平台引领世界工业互联网发展;中建八局四公司建立保护建筑工人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为产业工人提供贯穿职业生涯全过程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
“青岛共有技能人才112.1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7.2万人,引进和自主培养高层次技能人才476人,力争到2021年底,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2%以上。”青岛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社局局长胡义瑛表示,近年来青岛主动简政放权,出台《关于全面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全面推开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改革后,共有29家企业成为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单位,近5000名技能人才参与评价。
“企业评价的结果与个人薪酬待遇挂钩,有效解决了证书和技能‘两张皮’问题,评价结果录入全国联网系统,证书全国通用,进一步激发了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胡义瑛说。
为破解高技能人才供给侧不足的难题,青岛出台《关于弘扬工匠精神打造工匠之城的意见》,将打造“工匠之城”上升为全市战略,每年命名“青岛大工匠”10名~20名、“青岛工匠”40名~80名,分别奖励8万元和2万元。列支资金1500万元扶持产业工人创新创业,对引进的高技能人才给予安家补贴、奖励。
近年来,青岛培育各级工匠1273名,技能人才112.15万名、高技能人才27.2万名,年均新增高技能人才1万名以上。连续举办16届青岛市职业技能大赛,累计参赛人员达30余万人,带动岗位练兵300余万人。全市政策性扶持创业16.8万余人,职业培训32.2万人,发放培训补贴1600多万元,4万多名职工受益。每年出资1100余万元,培育全员创新企业,鼓励职工创新创效。建成国家、省、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191家,全市年均应用职工创新成果5000余项。出台《青岛市引进和培养高层次技能领军人才奖励实施细则》,对全职引进的高技能人才给予20万~30万元安家补贴和60万~200万元不等的一次性奖励。
青岛市总连续3年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将“不脱产、不离岗、不离厂”的现代远程学历教育服务带到企业职工身边,为2529名学历晋升职工报销1568万元学费。去年7月,市总联合相关部门搭建的职工赋能平台投入使用,运行1年来,累计开展线下各项活动141场次,线下服务职工16700人次,线上服务400841人次,实现了职工教育服务从零散化培训向系统化赋能转变。
以产教融合为“工匠之城”蓄能,青岛全市63个单位、150家行业企业、近3000名学生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全市所有高职、28所中职参加“1+X”证书试点,89家职业院校与企业构建学习共同体,每年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10万余名……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正成为城市建设主力军,为“工匠之城”蓄力续航。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