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诚
近年来,海螺集团围绕转型升级,推进高质量发展,以信息化、智能化赋能,推动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经济效益和水泥产能分别位于世界同行业第一、第二,“十三五”期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8236亿元、利润1660亿元,连续四年实现“四连增、四刷新”,盈利能力进入我国充分竞争领域制造业企业前三,并在生产运营、管控决策、产业化发展等方面构建了新优势。9月26日,《中国企业报》记者就把握数字时代、抢占竞争新高地这一话题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诚。
树立行业标杆,实现水泥全流程智能生产
王诚认为,水泥工业属于传统流程型行业,相较于离散型工业,信息化管理难度更大,行业本身也没有系统化、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的先例。
因此,海螺在实施信息化管理的顶层设计时,以企业生产运营需求为导向进行设计研发,建成了包含“智能生产平台”“运维管理平台”和“智慧管理平台”三大平台的全球首个水泥全流程智能制造工厂,形成了“以智能生产为核心”“以运行维护做保障”“以智慧管理促经营”的水泥智能制造模式,基本实现了信息化、智能化生产运营。王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海螺集团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进行了阐述。
全流程覆盖。通过运用移动物联、传感监测、三维仿真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牵线搭桥”,一体化打通生产管控、设备管理、安全环保和营销物流等所有核心业务,在行业率先建立“一键输入、全程智控”的生产模式。
高度智能化。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提炼、固化和统一海螺40多年在生产、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积累的经验,形成水泥生产大数据知识库,应用于数字化矿山管理系统、专家自动操作系统、智能质量控制系统等。
社会经济效益显著。高度的智能化、信息化集成,有效提升生产力和管理效率,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降低排放消耗,形成了自有的水泥智能工厂系统解决方案,目前已在集团下属38家工厂推广应用,年增效逾10亿元,减排二氧化碳750多万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对标世界一流,运营管理质量大幅优化
“海螺集团通过全面采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使生产、管理、供销和质量数据环环相扣,从而有效提升管控和决策效率,实现更加精准与透明的现代化管理。”王诚从“经营管理,供销管理,安全生产”三个方面进行了解读。
经营管理。建立以产品生产为主线的生产制造执行系统,建成以成本管理为核心、以实物量指标和价值量指标为抓手的财务智能系统,建立以实验室为核心的质量管理系统,通过对产品质量的定义、执行、回馈和优化,严格把控各环节质量指标。
供销管理。水泥企业建成以供、销为主线的供销物流管理系统。建立以客户服务为导向,覆盖销售全业务、全流程、多系统融合的云化销售系统,实现销售管理流程与内容标准的统一。
安全生产。建设以“集团、二级子公司、三级子公司”为架构的安全生产管理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了安全管理水平。
创新商业模式,激发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
“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深入应用,海螺集团生产力和管理能力迈上新台阶,创新链向产业化递进,进一步向一流企业的产业规模和产业结构方向靠拢。”王诚说。
海螺集团在安徽芜湖、滁州等水泥工厂完成了全球首个5G“超级上行”端到端的商业应用,打造了矿车无人驾驶、矿区爆破无人机巡检、厂区人员安全行为检测、码头装船远程操控等多个信息化应用平台,并在各平台上开发了设备管理、能源管理、云化销售等20余个工业软件,接入各类物联网设备40余万个,衍生出更多商业价值。
王诚表示,“十四五”期间,海螺集团将按照国务院国资委和安徽省国资委的部署要求,扎实推进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和工业互联网建设,持续加快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步伐,重点围绕产业数字化升级,全面推广水泥全流程智能工厂技术,实现水泥全流程智能制造,全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持续提升海螺的核心竞争优势,2022年年底建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跨行业、跨领域的“双跨”平台,打造数字化产业公司,力争“十四五”末形成百亿级产值,到2035年形成一个千亿级的新的产业集群,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好效益发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国有企业新担当、新作为。
(本报记者 张晓梅 / 吴明 张骅)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