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统筹意识形态工作与经济工作的思考
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为经济日报的未来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殷切嘱托重千钧!面对当前舆论生态、媒体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任务任重道远。我们将牢记使命,守正创新,继续坚定不移打造“学习宣传习近平经济思想高地”,努力推动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新时代经济建设立心立魂,在这一重大历史进程中发挥应有作用。
(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新时代10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时,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在经济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些重要论述,彰显着强烈的方向意识、创新精神、实践指向,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引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宝贵经验,为统筹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与经济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经济日报处于二者交集之间,肩负着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做好经济新闻舆论工作的两大重任。近几年来,我们牢固树立“学习宣传习近平经济思想高地”的主责主业主角意识,围绕“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用之见效”,聚焦科学理论的实践说服力,精心组织深度调研,形成了地方、产业、企业和热点问题调研的“四驾马车”,真实反映各地区各领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生动实践和经验成就。在历史的对比、理论的辨析、广泛的调研中,我们也深刻感受到:
——统筹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与经济工作,是使我国经济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
——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发挥好党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成为现实的根本保证;
——经济战线各领域、各环节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是经济工作决策部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二)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回顾新时代之初面对的形势时指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同时,党内存在不少对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问题,存在不少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问题,一些贪腐问题触目惊心;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突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和利益固化藩篱日益显现。当时,党内和社会上不少人对党和国家前途忧心忡忡。
对于这些问题,邓小平早在1986年就曾敲响过警钟:“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旗帜鲜明地指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最后也要出问题”,深刻剖析了党的群众基础、执政基础究竟是什么,一针见血地批评一些地方、部门、单位轻视甚至漠视意识形态工作的错误思想,充分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治国理政的政治清醒和政治坚定。
面对这些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党中央审时度势,锐意进取,义无反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深刻剖析并科学把握经济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之间的辩证关系,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凸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属性,把党所倡导的理想信念、“人民至上”的核心价值内嵌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去,团结带领亿万民众牢牢团结在党的周围,经受住了各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
这一进程中,经济领域一直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其阵地属性,近些年集中体现在多个方面。如改革方向,是笼统的市场化改革,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让市场发挥全部作用还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等等。这些话题的争论,事关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长期执政地位,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国家经济安全,尤其需要我们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稳住心神、擦亮眼睛、坚定亮剑。经济日报刊发一系列重磅作品,有的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有的被选入中宣部组织的专题文集,有的成为网上过亿阅读的爆款产品,充分显示出中央党报、经济大报正本清源、以正视听的“压舱石”作用。
(三)
抓好经济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关键是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一个全面、系统、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经济治理理论体系逐渐形成。习近平经济思想是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金钥匙”,领航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走向更加光辉灿烂的前景,也对经济战线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来,经济日报深入开展“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记”,让人们看到了各地区、各部门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深化认识中提高认识的过程,展现了新发展理念在指导实践中显现出的强大生命力,提供了深入学习感悟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的重大契机。例如,《佛山典型》《顺德再造》报道制造业大市如何推动创新发展、坚定守护壮大实体经济这个命脉;《赣州示范》报道革命老区如何以高质量示范发展赢得新时代的荣光;《柳州惊奇》《威武祁连》报道曾经饱受污染之困的地方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进行的探索及成效;《阿佤新歌》报道边疆欠发达地区在脱贫攻坚中写就一部生动的人类社会发展史……深度调研让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的激荡互动中深刻感受到:经济战线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从新发展理念的战略视野、系统观念、价值追求和辩证思维出发,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在应对新矛盾、新挑战中谋发展、闯新路,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成为现实的根本保证。
新时代非凡10年,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就和伟大变革,无不来自从中央到地方在思想上的高度认同、行动上的坚定一致。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一些问题,如“脱实向虚”及实体经济循环不畅问题仍较严重;中央要求加快“放管服”改革,推动简政放权,但有的地方和部门避重就轻、借口拖延,抓着所谓“实权”不放;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还存在不少障碍;一些领导干部不愿为、不能为的现象还存在。这些情况尽管是个别的、少量的,然而其危害性不可低估。从一定意义上讲,这都与一些单位党的领导弱化、党组织领导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有很大关系,都与一些领导干部思想武装不够、能力本领不强有直接联系。
实践证明,研究经济问题、做好经济工作,绝对不能就经济论经济,还要与意识形态工作有机结合,与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党的领导等有机联系,进行全面分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关乎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关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精神动力。经济建设搞不好会翻船,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会变色,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一点,国际共运史上曾有过沉痛教训,值得汲取与反思。
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中国在正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今天,我们还要更加深入地总结改革开放40多年、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0年来的经验教训,科学辨析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深刻领悟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系统观、方法论,多从政治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重掌握“国之大者”,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学会从一般经济事务中发现政治问题,从倾向性、苗头性经济问题中发现政治端倪,从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上心明眼亮,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坚定不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者系经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