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元
创刊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下,在中国企联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企业报》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办出特色,不但通过新闻报道推动了中国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发展,同时,还积极发挥政府和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构建起面向新兴战略产业发展和园区特色小镇建设的服务平台,体现了专业媒体的改革担当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值此全国上下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之际,《中国企业报》创刊30周年、“十九大精神进企业”研讨会、第十五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首先我谨向论坛的召开,向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表示热烈祝贺,并向《中国企业报》集团全体员工、向到会的各位嘉宾表示诚挚问候!
创刊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下,在中国企联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企业报》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办出特色,不但通过新闻报道推动了中国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发展,同时,还积极发挥政府和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构建起面向新兴战略产业发展和园区特色小镇建设的服务平台,体现了专业媒体的改革担当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去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这些都为企业家创新创业提供广阔舞台,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希望《中国企业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按照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贴近企业,贴近读者,在新时代创造出新的成绩。本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以“新时代、新企业、新金融、新实业”为主题,主题鲜明、意义重要、恰逢其时。针对论坛的主题,我主要谈三个方面的问题。
企业家应坚定发展实体经济的信心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复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迫切需要企业,特别是企业家,团结力量,振奋精神,转换观念,大胆创新,努力克服要素成本增加、生产经营困难、创新意愿和能力不足等诸多困难和问题。我国经济社会保持长期持续稳定发展,靠的是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家应该充分认清自己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坚定对发展实体经济的信心,把增加国家财富、增加企业财富、增加员工财富作为努力方向,加快发展成为有实力、有影响、有担当的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实体经济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应当引起我们大家的高度注意。金融体系脱离实体经济自身循环,用钱生钱来壮大自己,是对经济发展的一种短视,会造成经济金融化、金融泡沫化,最终对经济发展造成伤害。只有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关注产业发展和技术发展的未来,金融业才能实现持续发展和利益共享。
目前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银行在评估风险时只看企业有什么抵押品,而对于企业拥有的技术和产品优势,在行业领域内的发展潜力,乃至企业经营能够产生的现金流等,普遍缺乏认知和辨识能力。
金融机构应改变观念,将金融与现代技术的发展相结合,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大力开展国际供应链金融合作,积极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提高国际支付、结算、融资等金融活动的效率和安全性,促进实体企业上下游有效衔接。
在当前经济发展中,还出现了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债券化、泛债务化的经济循环。在经济运行中,最多的是债务,最少的是资本和股本,这种极端的不对称性,不单是中国的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问题,但中国经济股本金赤字、股本金短缺的问题非常突出。
如果一个经济当中,股权短缺,只靠债权在运转,这个经济运转到最后是会出现很多严重问题的,就像现在所说的杠杆率高的问题。企业的现金流首先考虑债权,尤其我国是一个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银行贷款成为企业主要的资金来源。企业无论是外部现金流,还是内部现金流的产生,首先都要顾及源头带来的压力。所以,很多企业被迫在高负债的情况下艰难运转,所盈利的钱除了还银行,还要还借债,这使企业难以积累自己的资本和力量。这种现金流的单源头、泛债务化的金融现象,很容易让我们的经济走到一个极端。
现在我们应该考虑它向相反方向来推进和发展的可能,也就是资金来源的单源头逐渐让位为多元可能的组合,债权和股权本身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单纯强调两个方面的区别、矛盾和风险是不够的,还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同一性和转化性。单源头使企业成为不可变的主体,一个企业只能有一个经营主体、借债主体,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借贷。多源头对于中国当前经济是有可能的,比如我们过去曾经用过打捆,就是把盈利和不盈利的项目搁在一起进行捆绑投资,从股权和债权来看把短期和长期的投资搁在一起,这些做法都可以进一步研讨和探索。
中国企业要坚定地“走出去”
当前全球正在从资本引领的贸易全球化,向资本和共建共享推动的基础设施投资、产业社会发展、人文交流的全球化发展,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本身就是一个以加强合作、共促全球化更好发展的重要平台。在“一带一路”方向上,中国企业要坚定地“走出去”。“走出去”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央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带来了许多难得的重大机遇,企业完全可以深度参与其中,在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央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带来了许多难得的重大机遇,企业完全可以深度参与其中,在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一带一路”深入推进,沿线经济体的市场、资金、资源都将为我国企业提供新的机遇,企业要拓展全球视野,密切关注和跟踪全球产业格局的新一轮调整,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对外合作方式和载体,组合多种资源组建重大项目联合体,加强与国有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共同提高“走出去”的实效和国际竞争力。
金融机构要树立全球视野,增强产业关怀,积极牵头组建重大项目,开发联合体,提供国际一流服务,主动通过规划先行、信用建设,走在国际产能合作前端,布局全球产业。“一带一路”金融合作不是单方面的资本输出,而是多元的国际共建。中国金融机构应与国际金融加强合作,开辟更多的融资渠道,主动帮助沿线国家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建立健全金融体系。产融合作过程中特别需要加强大企业和小企业、央企和民企的协作。央企具有品牌系数和资源整合优势,在自身走出去的同时,还承担着带动整个优势产业链走向国际的责任。民营企业在国际产能合作中可着眼于市场开拓、服务外包、境外合作的园区和全产业链联盟建设的重要领域。总之,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项目陆续落地,需进一步加强产融结合,为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本文系陈元同志为纪念《中国企业报》创刊30周年、“十九大精神进企业”研讨会暨第十五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发来的书面致辞)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