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东站,南来北往必经之地王利博制图
大发展势必要求大改革,大改革才能推动大发展。
面对改革大潮,德州坚持顶层设计,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把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作为深化改革的首要因素,突破制度瓶颈,让发展能量几何级释放。
按照省委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和要求,德州市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6个专项小组和市委改革办。德州深化重点领域法人改革,主要是着眼体制机制上的顽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率先取得突破。
简政放权
大规模、深层次启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行政审批、行政确认等9类行政权力事项,在权力事项总量与其他各市保持基本一致的前提下,通过权力类别调整,最大限度精简审批目录、做大服务目录、做实监管目录,推动各部门由注重事前审批,向加强事前服务和事中事后监管转变。
德州市在启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同时,还启动了政府大部门体制改革和社会组织管理、财税体制等配套改革。
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按照这一改革思路,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的总数减少到263项,是全省地级市中审批事项最少的市之一,通过改革,基本消除了区域内职能部门重叠、管理权限交叉的弊端。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踏步推进,只是德州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缩影。为确保改革进程蹄疾而步稳,德州研究制定了市委2014年重点改革事项,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德州先后启动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民主法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党的建设制度和纪律检查体制“六大领域改革”,承担16项国家级、27项省级改革试点任务,年内需完成的287项改革重点事项已全部启动,目前已完成158项,一些领域改革成效逐渐显现,形成了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改革路径。
激发活力
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注重激发和释放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营改增”试点、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成效明显,全市公司新设立登记数量同比增长101.5%。
在金融领域,为了提升金融活力,促进银企合作,推进企业股改,德州市筛选上市后备资源企业102家,已完成股改企业42家,这一工作经验和具体做法,成了全省推广的经验。
随着金融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市不良贷款率较2014年初下降0.33个百分点。
进一步健全完善科技金融融合创新,推进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德州市不久前成功举办第四届资本交易大会暨融入首都经济圈投资洽谈会,融资总量破千亿元。深入推进招才引智机制改革,实施现代产业人才支撑计划,引进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88人,是历年存量的近4倍。
经济发展离不开诚信建设的制度化。德州以宁津县为试点,以打造“诚信宁津”为目标,推进以政务诚信为先导,企业诚信为重点,社会诚信为核心的“三位一体”诚信体系建设,成为全省首批诚信建设试点,诚信宁津的品牌越叫越响。以此为发端,目前,诚信德州建设正在全面推进。
错位发展
在大格局下谋划发展需要有明确的定位,在大战略下推进发展需要有科学的路径。
为此,德州依托区位交通、产业基础、园区平台、生态经济四大优势,立足错位发展,突出特色发展,顶层设计、高点定位、明确目标,全力打造首都经济圈产业转移承接基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优质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高素质劳动力培训输送基地和京津冀南部生态屏障“四基地一屏障”,加快建设鲁冀边界科学跨越发展先行区、生态低碳发展新高地、全省对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圈桥头堡,积极探索区域竞合发展、融合创新发展之路。
在区域竞合中,最激烈的是产业竞争,最重要的也是产业合作。近年来,德州市在传统产业持续改造提升的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加速突破,与先进地区加强产业合作的基础越来越坚实、承接先进地区产业转移的平台越来越好。为此,德州专门成立了对接央企办公室,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与央企(强企)对接合作工作的意见》,计划用5年时间,全市新增央企(强企)合资合作重大项目100个以上,实际到位资金1000亿元以上。
截至目前,全市150多家企业与京津地区关联企业结成合作伙伴,已有58家央企投资的81个项目落户德州,总投资达1306亿元,中建材三新产业园、中商智慧总部、中矿低碳环保装备、中国地理标志企业基地等一批投资过百亿元的项目正在推进实施。
德州是全国第一个与天津滨海新区结为友好市区并设立驻滨海新区办事处的城市,全市为天津配套的产业产值三年增长60%,30%的农副产品供应天津,40%的商品从天津口岸进入国际市场。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