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是画家徐卫国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年近七十岁的徐卫国,只要谈起“画画”这件事来,言语间的热忱与轻快不输刚刚踏上逐梦路的青年。“我只是个爱画画的上海老头。”纵使徐卫国的山水画已收获颇多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仍如初学者般谦逊,用质朴语言,娓娓描绘他的“绘画人生”。
以爱为笔,绘山河湖海、海派人生 从小就喜欢“写写弄弄”的徐卫国,小学起就因毛笔字写得好而经常参加区里举办的“毛笔字大赛”。升上初中后,因“正经学习”的条件有限,画画成了徐卫国生活中最大的爱好,并在被学校推荐给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后,走上了工艺美术和美术设计的道路。
在工艺美术研究所求学的日子里,“拉线条”成了徐卫国的日常。研究所一位工艺美术大师是徐卫国的启蒙老师,“每天在他督促下,用毛笔在纸上拉线条,一个来回地拉线条,拉了整整一年。”就这样,徐卫国在充满墨水味的教室里,不断重复着最基本的绘画步骤,日复一日的练习使他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此后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院),徐卫国始终兢兢业业,“跟在导师屁股后面转”。“老师们画到哪里,我就看到哪里;老师们走到哪里,我也跟到哪里。总之就是跟着他们不停上课。”徐卫国回忆道。
在浙江美术学院学习时期,是徐卫国求学过程最重要的阶段。作为典型的“老上海人”,深受海派文化的影响,即使求学于杭州,也不断将江南文化呈现于画作之中。他表示,在他的画作中,江南文化与海派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即使山水画中没有海派建筑、海派人文,其韵味也因徐卫国自幼以来的耳濡目染,自然融入山水溪流之间。
深挖中国画之深奥,献力中华文化之传承 “中国画的文化实在太深奥了,再给我三十年,乃至五十年都钻研不完。这里面的乐趣太大了!”徐卫国直言。在五十余年的绘画经历中,他不求名利,但坚持挖掘,以热爱为内驱力,决心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做出些成绩”,为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点力量”。
曾在虹口澄衷中学任职两年的徐卫国,回忆起当美术老师的经历时仍感慨万分。作为海派文化的发源地,虹口的多伦路、鲁迅公园、虹口游泳池等都承载着徐卫国的成长记忆,也是他了解和深入海派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徐卫国认为,海派文化想要与国际文化交流碰撞,需要加强企业文化的塑造。“虹口,乃至上海,都需要以企业文化为桥梁,与世界对话。”他表示,如果企业文化的发展中需要“画作支持”,那他将义不容辞。
一年休假半天,用坚持筑起“高山流水” 时至今日,徐卫国的画笔没有一天被“放下”。2020年,徐卫国只给自己放过半天假--大年三十的下午,为女儿做了几道菜。著名水彩画画家曾戏称他为“画痴”。徐卫国也毫不排斥这个“外号”,年复一年地用画笔绘制其专属生活范式。
“退了休之后,我就是职业画家了。”徐卫国表示,还没退休时,自己仍需从事工艺美术设计等工作,退休后,则可以完全为自己的爱好绘画。“足够热爱一件事,就会发现其中无穷乐趣。”他谈到,“当钻研开始进行时,你会潜入一片海洋,并在里面不断翻滚,吸取好东西来充实自己的思想。”他在不断“翻滚”中提升着对中国画的认识,也把用时间习得的经验以画作的方式留存,传递给新一代的中国画作者。
如同《爱情神话》中的老白,徐卫国不求“出名”,不慕富贵,不在乎自己是否“白辛苦”,只要每天能画,画作就能让其内心踏实。
“我就是一个爱画画的上海老头,我要画我喜欢的画,心中的画。”“画痴”徐卫国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