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向世界讲好现代的中国故事?也许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重要问题。
苗勇长篇传记文学作品《晏阳初》(北京:东方出版社,2021年),以中国现代著名的平民教育家和乡村改造运动的开创者晏阳初一生的经历,向人们讲述了一位具有英雄情结的平凡人以及具有平凡人经历的英雄的故事。
作者为中国现代重要历史人物作传,以非虚构方式向世界讲好了一个现代的中国故事,让世界认识到中国这位平民教育的先驱者,从而让中国的现代圣贤走向了世界,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因而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在文化传播方面开拓出了一条全新的路径。
晏阳初教育思想 晏阳初是现代中国一位以提倡和实践平民教育而出名的教育大家,同时也是现代中国乡村改造运动的提出者与实干家,兼具思想家和实干家的双重身份。“晏阳初先生的思想和精神是当我们回望20世纪的中国时,能够使心灵感到温暖的少数几束光中的一束。”(邱建生语,《晏阳初》封底)他不仅在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也是一个世界性的人物,早在1948年,就被评为“当代革命伟人”(同时获奖的还有爱因斯坦、杜威、福特等十人)。
晏阳初对中国教育的开创性贡献在于平民教育,而不是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在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的第二天,他就远渡重洋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法国普兰,为在那里处境艰难的中国劳工服务。
正是在这里,他发现这些在外国的中国人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文化,甚至绝大部分人一字不识,并因此吃了很大的亏。他帮助他们写家信,组织起多个识字班,编写教材让他们阅读,由此开始了他贯穿于一生的平民教育事业,1929年,他率领100多人的知识分子团队来到河北定县,全面进行平民教育的实验,产生了独立的教育思想:
第一是发现中国农民身上的四病,即愚昧、贫穷、弱小和自私。第二是平民教育要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生计教育和卫生教育统一起来,这是针对中国农民实际的良药。三是新民思想:“一是有着空前先进性超前性的人才观。”“二是具有完备和可操作的平民教育体系。”“三是晏阳初先生‘除天下文盲,做世界新民’的思想具有全面性和全局性。”(《晏阳初》第8页,晏鸿国《序二:为和平而教育世界》。)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体系” “晏阳初先生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实践,从开办平民学校,以教授‘千字课’为主‘除文盲’的初级阶段,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平民教育体系:教育的对象由城市平民变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教育的内容由单纯的读书识字转为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等四大教育;教育的方式也从单纯的学校式教育发展为学校式教育、家庭式教育、社会式教育。”晏鸿国强调指出:“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被称为定县经验的核心,是晏阳初教育思想的精髓,不但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对于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等仍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晏阳初》第8页,晏鸿国《序二:为和平而教育世界》)
苗勇以作家的眼光与才力做出自己的选择。《晏阳初》不是一部学术著作,对于其思想不是以总结与论述的方式而展开,而是以故事讲述和形象塑造的方式而演绎的。晏阳初本身并没有多少传奇故事,也没有多少一般意义上的英雄业绩,作家采取的是以形象的方式对其所有的思想和理想加以呈现,一切出之以形象,一切出之以情节,一切出之以想象,一切出之以情感,我们所见到的都是有血有肉的形象和起伏不断的情节,成为了这本书的全部内容。
如何讲述晏阳初的人生故事,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文学的方式成为最佳选择,并且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动情的、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形象讲述与自动展示。正是这样,长篇传记文学作品《晏阳初》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晏阳初人格精神的高度仰望 晏阳初是一位具有高尚人格的中国现代平民教育家,他具有宗教情怀与儒家仁爱,并对中下层穷人“背二哥”心生同情,到法国普兰了解华工的惨状后,决定一生不做官、不发财,要为除尽天下文盲而努力奋斗。
就像诺贝尔奖获得者赛珍珠所指出的那样:“你已经准备了一套不但能在中国,而且能为世界任何地方的贫民改善生活,并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你在世界黑暗之处点燃了一盏明灯。”(赛珍珠,《晏阳初》封底)
晏阳初正如一轮早上出来的太阳,在一生中不断地发光发热,以自己的热量照亮了那个时代,特别是那个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正如埃德加·斯诺所说:“晏阳初是一位有才干的学者,一位有独创的教育家、一位勤奋的作家、一位能激励人心的中英文演说家,也是一位有生气的知识分子,在保守的亚洲是很少见的。他有敏捷的思路,有创造力,有发明才能和想象力。他还是个组织者,是个实干的思想家,活跃的执行者。”(《晏阳初》封底)
他以自己的努力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的平民教育之路,成为上世纪世界上具有标志性的人物。他是以实践的方式证明了他的思想,是以一件事、一件事的行动,证明了他的能力。正是在许多重要历史关头,他身上所具有的高贵的人格精神和道德情操就全部地体现出来。
第一次是在他帮助张学良训练士兵后,张想以高薪请在部队里任要职的时候,他不为金钱和权力所动,委婉地加以拒绝,让张学良十分意外。因为他所提倡的平民教育需要独立自主,不涉及任何党派,才能不为党派所利用。
第二次是他刚从耶鲁大学毕业,一个人急急忙忙地赶到法国普兰,帮助在一战中的中国劳工。那个时候他已经有了女朋友,如果选择留在美国,不是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美满的家庭吗?
第三次是他在战乱中寻找英国老朋友史文轩,他们认识于成都华美高等学堂,他帮助晏阳初到了香港求学,又在他的支持下到了美国留学,可是在一战中却死在了法国,晏阳初在墓地进行了正式的悼念。
第四次是平民教育总会的100多名同事随他来到河北定县,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不到一年时间,许多人回到了北平及其他大城市,他对此没有加以阻拦,并且尽其所能地安排他们的工作与生活,体现出特别大度的人生情怀。
第五次是当定县已经沦陷后,他还派出干部去到河北前线,要求安排好所有平民教育工作者的生活,体现出自己的领导胸怀,特别讲亲情与友情的高尚品格。
在其一生中,晏阳初是始终有情有义、有仁有德、有声有色,没有因为中国平民教育运动的艰难而动摇与退却,没有因为经费不够而改变自己的平民教育理想。他的确是一位具有宗教情怀的“革命家”,他说:“我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相结合的一个产儿。我确实有使命感和救世观。”(《晏阳初》后勒口)
作者对于晏阳初身上如此高贵的人格品质极为敬重,在书中表现了作者全部的肯定与赞扬。作者并不是要把晏阳初塑造成一个品质高贵的英雄,而是因为他品质的高贵而让他感动,他只是以客观的笔触将其光辉的一生展现出来而已。
晏阳初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也不是高大全的艺术形象,但晏阳初是一个作者所敬仰的历史人物。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晏阳初无疑是一个领袖人物,作者以饱满的热情与远大的理想,把晏阳初以及他的同伴们的形象描画出来,让人们能够感知他们身上的崇高与纯净,感知他们身上的勇毅与伟大。
苗勇曾在本书的后记《仰望晏阳初》中说:“但凡伟人,都会有许多让人仰视的理由,德泽才被后世垂范。他们心怀众生,为人称颂,他们悲天悯人,克己奉公,也就有许多的故事在百姓间口耳相传,自然就有文人为他们立传。”(《晏阳初》第513—514页)
没有晏阳初先生一生的探索,也就不会有作家苗勇的探索;而如果没有作家的探索,也就不会有这本书里如此博大而丰实的内容,成为中国故事的主体框架与宏大思想。《晏阳初》的出版,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于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水平的提高,对于世界各国的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因此,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的历史故事,《晏阳初》的作者以自己的勇气与才华,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