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并写入党章,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乡村要振兴,县域是主载体主阵地;城乡要素有序配置,县域为中心枢纽,法治政府和合规主体是关键。乡村如何实现真正的振兴?怎样保证相关政策有效落地?
7月9日下午14:30—16:30,“乡村振兴‘135N’落地详解及律师的‘36招’”将在中国企业直播平台启幕直播。届时,微笑草帽乡村发展集团创始人郭辉、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徐永前将分别对乡村振兴“135N”的实施思路及法律支撑方式进行精彩演讲,中国网、新华社现场云、中国企业报云平台、微赞直播、优酷视频等直播平台全程直播。
为什么要做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底中央农业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2018年中央发出的一号文件中明确回答了为何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一是基于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乡村不能衰败;二是阶段性持续发展决定了乡村必须振兴。
在我们国家建立初期,也就是“乡土中国”时期,农民以农业为主、兼具工匠的角色,此时的乡土经济是一种农工混合经济,这种有机结构基于对土地依赖性,具有流动性低的特点,因此也在乡村也保持了高度自治的“双轨政治”秩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开始进入了“城市中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以牺牲环境,以牺牲乡村发展为代价,一切要素向城市倾斜,高速推进城市化;同时,城市化思维、工业化进入农业农村,乡村的有机结构被破坏,农业成本利润率的下降、农村人口的减少、村庄的缩并以及文化的迷失。
目前,中国已经由以农为本的“乡土中国”转型为“城乡中国”。在此结构下,农二代离土离村,而城市资本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对流增强,城市对乡村的需求日益增加,一二三产业开始在更高层次上融合发展,这些改变导致农业产业的功能、形态、发展方式发生了变化,乡村制度及治理体系随着村庄功能的演化而产生了变革,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开始共融共生。乡村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已经由低级转向高级,不仅要建设工业化、信息化的城市,也要建设新时代的农村,各类高效率的乡村产业应运而生,比如:现代种养业、加工流通业、休闲旅游业、乡村服务业、乡土特色产业、乡村信息产业、乡村新业态园区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说,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切源于土地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而农村改革是从调整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开启的。
城市中国”未来转型成功并进入“城乡中国”阶段,打通城乡的制度改革是关键,土地制度的系统性改革是关键之关键。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显现。为此,《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做出了相应的制度安排:
一是推进土地与经营制度改革促进农业现代化;二是土地征收制度不完善,因征地引发的社会矛盾积累较多;三是农村集体土地权益保障不充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不能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土地要素市场的城乡统一,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融合发展;四是宅基地取得、使用和退出制度不完整,用益物权难落实,通过改革促进村庄转型;五是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不健全,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之间利益不够。
土地管理法是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方式的根本大法,通俗的讲,土地管理法的调整是在调整社会经济发展的游戏规则,对应的乡村振兴能够匹配的概念是经营城市。
新的“土地法”的实施,较大程度解决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问题,并取得了破除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法律障碍、改革了土地征收制度、完善了农村宅基地制度、为“多规合一”改革预留法律空间、将基本农田提升为永久基本农田、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土地审批权限、土地督察制度正式入法等七大突破。
县域乡村振兴“135N”解决方案
郭辉认为,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是县域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义。在他看来,制定以“顶层规划”和“项目制”为核心的“135N”县域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并在县级政府召开专题会议正式审定顶层规划和项目清单,制定三年行动计划,是突破乡村振兴发展难点的有效措施。
所谓“135N”,“1”即1个县域乡村振兴的顶层规划;“3”即围绕县域项目清单制定3年行动计划,将项目清单明确落实各级、各部门,明确资金计划和资金来源,明确重要的实施节点;“5”即5个方面的主要工作:农业产业链建设及产业化升级、农村空间优化和建设、数字农业与数字乡村、乡村环境的改善和提升、专业培训及定制培训;“N”即N个实施项目:将上述5个方面的主要工作,分解成N个实施项目,形成若干项目清单,以“项目制”推进三年行动计划的落地实施。
据悉,县域乡村振兴““135N””方案,是大成律师携手微笑草帽等乡村振兴机构,以各自核心业务为基础,立足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出的以县域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县域乡村振兴解决决案。
郭辉指出,通过“135N”方案的落地实施,将会推动劳动联合、资本联合与人本联合在县域集聚发展并相互融合,通过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缩小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最终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135N”方案合规实施操作中需多点发力
党中央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保障作用。目前,我国乡村振兴领域的法律规则体系已经基本建立。
2018年中央明确要求“强化乡村振兴法治保障。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的有关工作,把行之有效的乡村振兴政策法定化,充分发挥立法在乡村振兴中的保障和推动作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也明确提出完善乡村振兴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确保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得到落实,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促进乡村振兴。与其他涉农法如《农业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共同构成了农业农村法律制度体系。
徐永前表示,依法合规、阳光运作是县域乡村振兴“135N”方案落地实施的主旋律。而县区政府和数以百万计的各类参与主体,从“要我合规”到“我要合规”的转化必将大大推进法制政府的建设,大大改善“135N”方案落地的法治营商环境,企业等各类参与主体也必将随着合规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使自身价值得以重大提升。
徐永前认为,作为律师,在“135N”方案实施中,可从农民社员化,村民股东化,乡村企业化,田园公园化,农业标准化带动境内外农业园区一体化,村庄专业化、市场化,县域国资平台重组法,优势企业引流法,财政资金和银行借贷支持法等36个方面进行发力。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