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陆游《苦热》诗曰:“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说的是在小暑时节,屋瓦反射阳光,好像火龙飞舞;太阳把汗水赶出来又蒸干,没有办法飞出尘世,只能忍受像坐蒸笼里的煎熬。小暑时节到,大地上已经不再有一丝凉风,随之而来的是滚滚热浪,有谚语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正反映了小暑时节的特点,这时节人们要忍受“如坐深甑遭蒸炊”的酷热。
小暑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每年公历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径105°时为小暑。《说文》曰:“暑,热也。就热之中分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小暑即为小热,但不十分热。小暑的标志是“入伏”和“出梅”。民间有“小暑过,一日热三分”等说法。“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也就是说,从夏至后数到第三个庚日即是初伏。“出梅”又称为“段梅”,指的是长江中下游和江淮流域梅雨天气的终止。梅雨结束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进入盛夏高温季节。
小暑到来,气温持续升高,降雨明显增多。这时节,也因气温升高,农作物对水的需求量加大,蓄水抗旱非常重要。农谚说:“伏天的雨,锅里的米。”这也反映了人们对伏天稀雨的认知。在小暑时节,物候现象是:湿风至,蟋蟀居壁,鹰始击。唐代元稹《小暑六月节》诗曰:“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描述了小暑时节的物候现象。
小暑前,是六月初六。“六月六”是一个单独的名称,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在各地有众多不同叫法。比如,洗晒节。六月六,正处在一年中的炎热阶段。这种情况,人们的生活受到一定影响。汉朝刘熙这样描绘夏天的炎热,“暑,煮也。热如煮物也。”炎热并非这一时节的全部,物品也容易发霉腐烂,滋生细菌,所以在六月六这天,形成了清洸、晾晒物品的习俗。再比如,洗象日。源于元明清三朝。那时候皇帝出巡、祭祀,会安排大型仪仗队,来显示帝王的威严。这种大型场合,定会有大象的出现,大象便是那个时代的神物。六月六,宫中会举行洗象仪式。洗象时,游人络绎不绝,叹为观止。还比如,天贶节。“贶”即为“赐”,即为天赐节。在宋代,六月六皇帝会向大臣赐“冰炒面”。后来民间将此演绎为“吃炒面”。还有,六月六也是大禹的生日,在中原地区有“祭禹”的习俗。在古晋南还有“六月六请姑姑”的风俗。
北宋僧人显万有《庵中自题》诗曰:“万松岭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三更云去作行雨,回头方羡老僧闲。”在盛夏时节,应注意避暑追凉,″烦夏莫如赏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