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曹植《大暑赋》曰:“炎帝掌节,祝融司方;羲和按辔,南雀舞衡。映扶桑之高炽,燎九日之重光。大暑赫其遂蒸,玄服革而尚黄……”。“炎帝”到来,大地成了蒸笼,万物千灵各显着神通,有躲藏逃避的,也有欢呼跳跃的。古时农家也会“机女绝踪,农夫释耘”的现象。
大暑是夏季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最后一个节气。每年公历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度时,即为大暑。大暑节气正值“三伏”,是我国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尤其长江中下游地区炎热至极,重庆、武汉、南京史上就被称为“三大火炉”。
在大暑时节,我国华南以北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处于炎热少雨季节,因而有“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之说。而在华南西部地区却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此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也会出现长时间的连阴雨天气。就全国而言,大暑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发生旱、涝、风、雹灾也最为频繁。抗旱和防涝交织、防风和预雹并存,成了这一时节的旋律。
大暑时节,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在屋里热得燥,禾在田里哈哈笑”。这一时节,农作物生长最快,因而对水的需求也最大,如遇伏天干旱,农作物就会减产。农谚说:“遇到伏旱,赶快浇灌,单靠老天,就要减产”。在这时节,全国各地抗旱排涝、抢收抢种、田间管理、禽畜防病等生产任务十分繁重。唐代李绅《悯农》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反映了炎夏时节劳动人民田间劳作的艰辛。
在大暑时节,避暑纳凉是古往今来人们的必然选择。宋代曾几《大暑》诗曰:“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反映了对阴凉的期盼。
大暑时段民俗节日偏少。然而,在浙江有斗蟋蟀、送大暑船等习俗。在中国台湾,现在还流行着过半年节,吃半年圆的习俗。因为大暑正处于农历六月,全年过去了一半,所以称为“半年节”。清代郑大枢《风物吟》曰:“六月家家作半年,红团糖馅大于钱。娇儿痴女频欢乐,金鼓叮鼕嚷暑天”。说的就是吃“半年圆”,也就是现在的汤圆。
在炎热的夏天,人民期盼火龙早日飞走,秋天携清风而来。宋代诗人黄庭坚有诗曰:“蕲竹能吟水底龙,玉人应在月明中。何时为洗秋空热,散作霜天落叶风”。表达了对秋天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