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从南到北,疫情防控,已到最吃劲、最紧要、最关键的时期。毫无疑问,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企业家又在经历一场“大战大考”。企业在,岗位在,就业就在。每一个企业背后,是一个个家庭。企业抓紧恢复正常生产,员工的家庭生活才有保障,城市、乡村的活力才能恢复。
履行责任,企业家有担当 重庆曙光都市工业园的负责人汪官蜀自疫情发生以来,就始终坚守在园区防控一线,一手抓防控,一手促生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认怂”是重庆人鲜明的性格特征,是重庆这座英雄之城的重要标签,汪官蜀的身上流淌着英雄的血液,脸上始终洋溢着英雄的自信;三年来,他像英雄一样,带领自己的团队,在最关键的时候“扎起”,在最危急的时刻挺身而出,构筑起自己小园区的“铜墙铁壁”,默默无闻的为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家国大爱做着贡献。
付国刚是内蒙古中浩燃气的负责人,疫情三年,他的团队既是燃气人,也是逆行者;又是志愿者,还是守护者。他的团队主动投入疫情防控一线,协助协助核酸采样、运送物资、卡口测温扫码、扫楼登记居民信息等工作,以每个点位3位志愿者24小时倒班的方式,化身为抗疫前线的星星之火。
李志军的贝姆科技是做热力工程的,从事传统产业十几年,坚持不容易,转型更不容易。前两年依托数字化开辟了新业务,发展势头较好。但此次疫情,一下子按下了暂停键。新业务都需要一城一单跑出来,人员出不去,业务就没法开展。有一段时间,公司销售收入为零,但所有员工的工资李志军都是全额发放的,坚持生产的员工还要额外奖励。企业对李志军来说就像养育一个孩子,企业对每个员工是有责任的。希望政府能看到企业在疫情中的付出,能帮的就帮一把。
今年“十一”期间,陈金章带领的科创板医药首股—上海美迪西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和陈建煌领衔的华夏时代投资有限公司联合与家乡秀屿区签署多达40亿元的投资协议,投资建设含有实验动物养殖基地、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药品生产基地及原料药生产等项目。作为乡贤,在疫情特殊时期,能投资回报家乡,陈金章、陈建煌身上彰显出的进取创新、实干笃行精神,在中国企业家群体中并不少见。他们的克服困难、积极担当、主动作为,可看做中国新时代企业家群体的缩影。
敏捷创新,企业家有行动 “越是行业困难期,越是生态价值重塑期。”珠宝行业的资深人士、福建黄金码头的林国春正在忙着企业的内训,他要为每一个即将到来的机遇做好准备。他认为现在,就是悲观与乐观并存的时代。既要立足当下,更要兼顾长远:谨防高目标、谨防提价+压货、谨防关店风,更要加强双线聚焦,做好用户培育,做好员工培养。
张书红自北京科技大学毕业后回到邢台老家创办企业,企业作的风生水起,疫情,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发展的势头。她也借着疫情反思自己的工作方法。她坚持认为,经营企业我们每天都可能遇到不同的问题,但我们必须知道当我们回避问题与困难的时间越长,我们所要付出的代价就越大。当我们找到了我们自己想要走的路,又摸索着上了创业的这条道,这就是一段很难停下来的路程,既是疫情再难,也要想办法穿越它,毕竟创业这条路,无法回头。
叶碚是浙江三叶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也是一家老牌制造业企业的负责人,尽管已是花甲之年,但他的脸上始终热情洋溢,像小伙子一样活力四射。经历过风风雨雨的他,总是说,我们这一代企业家有经验,有创业的基础,在这个数字经济时代,我们要还做一些事。反过来,我们也要给新一代创业者做个示范,永远创新、永远创业,我们还得干,不能够自暴自弃,也不能就此罢手。尽管疫情真难,企业家真的很苦,很愁!但是,难、苦、愁只是暂时的,企业家还是需要去处理和解决这样的问题。
叶文贤至今仍记得曾读过的一本书《把信送给加西亚》,书中主人公安德鲁·罗文中尉历尽千辛万难,终将情报送给古巴起义军领导人加西亚,完成托付使命的故事。多年后的今天,作为江苏加美润滑油有限公司和中讯高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叶文贤淡忘了书中的具体情节,却将使命必达的信念牢牢刻在脑中,深植于心,激励着他一次次直面上海、江苏两地疫情的压力,挑战不可能,完成工作使命,赢得了客户的尊重和市场的信赖。
数字转型,企业家有作为 重庆大江车桥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王斌认为,疫情给制造业带来的影响很大,比如劳动力短缺、线下需求疲弱、贸易萎缩等严重影响了制造业发展。而劳动力短缺严重影响制造业整体发展。为了应对挑战,他们的公司也正在积极探索利用工业互联网技术,在提升疫情防控效率的同时,实现企业精准对接客户,实现网上协同办公,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帮助推动制造业继续运行发展。
疫情让一切变得不平凡,各行各业受挫严重。为了生存,越来越多的企业转战线上;为了自救,CEO、企业家们亲自上阵直播。直播成为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商业形态的革新,应对疫情打击的有效手段之一。刘本全第一次被直播震撼,是参观了某大型企业之后,不仅在朋友圈发出了接连的感叹,而且快速出手,连夜组建了直播团队。尽快匆忙上阵,他的“火啤精酿”直播在“双十一”当天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尽管这离不开他的个人影响力和朋友们的支持。但是不可否认,
疫情期间,企业高管带头直播,也并不是单纯地利用噱头带货,更多的是想要表现出一种与员工同渡难关的态度和决心,同时最大程度地让品牌得到曝光,提升产品美誉度,让消费者提升对企业的信心,从而转危为机。
作为护航中小企业的重要合作伙伴,律师事务所通过全面的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好数字科技的独特优势,实现以品牌战略为核心的竞争优势。李正律师是盈科律师事务所中国区董事会主任、中国区执行主任,他告诉我们,截至今年7月,盈科在中国内地的执业律师数量达13300人,同比增长1910人,增幅为16.7%;同期全国分所增长13家,总数达?106家。“正是借助规模增长,在疫情之下我们依旧保持了发展态势。今年上半年,盈科共接收各类案件1.6万余件,同比增长16%,上半年总营收也实现了10%的增长。”李律师指出,2008年盈科就确立了“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目标,其中规模化排在第一位,“是我们展开其他工作的基础”。去年,盈科依据律所发展阶段,将目标调整为“国际化、专业化、数智化、低碳化”,这些是规模化之上盈科力图实现的进阶目标,“规模化仍是盈科发展的应有之义”。
看好双碳,企业家有眼光 双碳战略,为无论是龙头环境企业还是中小环境企业,带来了很好的发展契机。石伟杰带领的神美科技,把握国家大力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的契机,找准自己在市场上的核心定位,发挥优势深挖垂直业务,探索精细化经营路线,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成为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
作为一名数字老兵,张伟方从今年年初开始奔走在环境产业领域,他认为,环境企业当下面临两重重要机遇,一是参与到“十四五”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现阶段以着力补短板和提质增效为主。二是以“双碳”目标为契机,参与到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发展中,主要以协同减污降碳、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为主线。
高端制造,企业家有情怀 疫情之前,孙进刚刚踏上创业之路,创立了天津爱码信自动化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高端工业控制产品的进口替代工作,研发产品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化控制系统等。团队都期待在数字化的封口,用他们的热情和专业技术赢得市场。然而疫情,或多或少的给团队浇了一盆冷水。但是孙进有一股子犟劲,能把这样的“冷水”变为滚烫的“开水”,凭借产品实力和周到服务,不仅突破了疫情的封锁线,而且与越来越多的企业建立了合作,成为专精特新其业发展的样板。
德国中国工商会会长、德国飞马集团董事长栾伟先生,疫情发生以来,穿梭在中国和德国之间,为中德企业交流穿针引线。把德国发展“隐形冠军”企业的经验,在中国进行传播;用“德国精造”支持“中国智造”,帮助中国企业破解“卡脖子”问题,带动了很多中国工业制造业升级发展。
穿越疫情,中小企业有希望
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量的90%以上,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是国民经济的“基座”,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促进作用。然而,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今天,加之新冠疫情的叠加影响,中小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挑战。
订单难找、成本难降、账款难收、人流物流难畅通……新一轮疫情对中小企业经济运行带来了冲击。但是,企业家,这个经历风雨而又不屈不挠的英雄群体,从未在挑战和困难面前退缩。穿越疫情,相信他们不“认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