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抢抓“双碳”机遇,立足贵州省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22—2030年)“一区两核”产业布局,依托磷、锰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瞄准“风口”产业强招商,引进上下游企业60余家,全力打造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新篇章。
促发展 以必成心态抓招引
今年4月,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与深圳为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约建设锰基钠离子电池材料生产线及相关配套设施项目,分两期实施。
该项目一期建成后年产值可达6亿元;二期全面建成10万吨级锰基钠离子电池材料生产线并投产满一年后,年产值可达40亿元。
“我们主要通过制定目标企业对接洽谈表、建立六大主导产业招商三清单等方式,全力开展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产业招商工作。”铜仁市投资促进局党组书记、局长肖南告诉记者。
招商引资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截至目前,铜仁先后引进了中伟、广东凯金、嘉尚等新型功能材料企业60余家,优化“一核两区”规划布局得到有效落实。
“目前铜仁已初步形成镍钴锰资源稳定供应—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锂电池组制造—废旧锂电池梯级利用以及废旧资源回收利用于一体的产业链集群体系。”肖南说。
目前,大龙开发区企业生产的高纯硫酸锰市场份额全国占比85%,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用石墨市场份额全国占比15%,三元前驱体市场份额全国占比28%,贵州省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的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肖南表示,铜仁市将继续以建设全省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为目标,立足中伟、汇成、格瑞特等已有龙头企业,全力推进电池级硫酸锰、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锰、锰酸锂、碳酸锂、三元前驱体等正极材料及废旧电池回收利用招商,引进一批资本雄厚、技术先进、市场广阔的优强企业。
抢进度 以超常状态抓落实
10月16日,为方能源贵州大龙年产10万吨锰基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开工暨贵州大龙年产20GWh钠电池电芯项目签约仪式在铜仁举行。
当下,铜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建设项目如火如荼:贵州星茂新材料有限公司年处理5万吨废旧动力锂电池资源循环利用项目建设现场,工人有序作业,为全力冲刺项目收尾工作;年产25万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全体施工人员奋战在项目一线,全速推进项目建设进程。
…………
新建项目要一马当先,在建项目要快马加鞭,收尾项目要马不停蹄。铜仁正铆足劲加油干,以项目建设增添发展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非常感谢相关部门对在铜投资企业的高度重视。”深圳为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兴怀表示,下一步,为方能源将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完成项目的建设,力争项目早投产、早满产、早见效,为打造“电动贵州”名片作出积极贡献。
“今年新能源及电池类产业项目在建项目16个,总投资186.76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8个。”肖南介绍,铜仁市相关部门制定了《与招商引资目标企业对接洽谈表》,将目标企业按照产业类别和轻重缓急,重点跟踪对接,定期督促调度,形成从洽谈、签约、落地及服务全过程的闭环管理体系。
坚决把在建项目扛在肩上、把新建项目抓在手上、把招商引资项目放在心上,铜仁市勇当贵州工业发展排头兵。该市全力以赴加快推进招商引资成功落户的一批新型功能材料企业项目建设,全面落实“管产业就要抓招商”和“管行业、管资源、管审批就要参与招商、服务招商、保障招商”工作要求,目前已围绕目标企业制定洽谈表220份。
强支撑 以决战姿态抓服务
“项目得以有序推进,离不开大龙开发区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服务保障。”星茂新材料总经理杨志明表示,园区成立推进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组建项目谋划专班,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可靠、优质的服务。
“2023年我市举全市之力优化营商环境,明确营商环境为头号任务、一把手工程,把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点线面结合全面优化营商环境。”肖南说。
以“点”为突破口,垒土成塔。全面优化指标点,围绕指标“三减一降两提升”持续发力;全力整治顽疾点,印发《关于开展营商环境领域突出矛盾和重点问题排查化解的通知》,按照“一案一档”模式,开展信访案件调查化解;全局谋划创新点,刀刃向内、自我革新,致力优化提升。
以“线”为稳定式,固本强基。以系统为线压实优化,建立“谁牵头、谁负责,谁责任、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各级指标牵头部门切实负牵头职责;以责任为线敦促落实,出台《铜仁市营商环境建设指标“责任链”清单制度》;以法治为线巩固根本,探索建设铜仁市法治化营商环境大突破、政务服务水平大提升。
以“面”为全覆盖,落成大厦。在政府层面强势推行一把手工程,领导带头抓“优环境”工程,推动产业大招商和优化营商环境实现突破;在企业层面用心用情抓好满意度,印发《关于开展营商环境领域突出矛盾和重点问题排查化解的通知》,对全市涉企矛盾问题建立台账,闭环管理;在社会层面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印发《深化“贵人服务·一视铜仁”品牌创建若干工作措施》,丰富“贵人服务·一视铜仁”品牌宣传载体。(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蔓毓 冯倩)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