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报集团主管主办

中国企业信息交流平台

微博 微信

围绕培育新质生产力 浅谈航天国企的商业航天之路

2024-04-03 12:02 来源:中国企业网 次阅读
 
围绕培育新质生产力 浅谈航天国企的商业航天之路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
  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一、商业航天领域培育新质生产力在实践路径
  “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其产生是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共同推动的结果,不仅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新质生产力中的新技术,是对传统的模仿式、渐进式的科技创新的超越,是对前瞻性、颠覆性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而产生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先进质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涌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主体支撑。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得以成长起来,并不断吸纳整合新技术、新要素,从研发、生产、销售到服务形成先进、完整产业链条,极大地推升了区域产业价值链和国际分工位置,同时带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商业航天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传统航天把安全性、可靠性放在首位,在国家安全、国防建设领域不容有失。而商业航天则需要在在创新、容错、降低成本这三个方面寻找最佳结合点。卫星、火箭、发射场构成商业航天的硬件基础,但其产业链条远不止于此。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的体现,商业航天领域每年涌现出大量颠覆性的技术和科技创新,各行业、各领域对商业卫星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市场化需求催生商业航天不断拓展应用场景,而这些应用与日常生产和生活密不可分。
  2024年1月17日,北京市政府办公厅于发布《北京市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从关键技术攻关、产品示范应用、政策先行先试以及创新生态营造等多个维度提出23条重点任务,列出未来5年一系列量化数字目标,从今年起要用4年时间不断壮大北京商业航天千亿级产业集群,之后争取再用5年时间,将北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业航天创新发展高地。到2028年,北京商业航天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能级明显提升。北京在全国率先实现可重复使用火箭入轨回收复飞,形成低成本高可靠星箭产品研制能力和大规模星座建设运营能力,引进和培育5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和10家以上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数量超过20家,建成两个特色产业聚集区和若干特色产业园。
  同时《行动方案》坚持问题导向,直面目前商业航天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不够、规模化应用场景亟待拓展、监管政策尚需进一步创新等关键问题,是北京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培育产业新优势新动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
  二、我国迎来商业航天发展黄金时代
  航天是人类探索星辰大海的起点,近年来,商业航天相关产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2015年10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国防科工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的通知》;2019年6月,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商业运载火箭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2023年5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关于征集空间站低成本货物运输系统总体方案的公告》;2023年9月,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民用航天技术预先研究项目指南(第二批)的通知》和《关于印发“十四五”空间碎片与近地小行星防御科研专项指南(第二批)的通知》。密集的发文,均要求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引领,探索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市场化、商业化发展新机制,中国航天向民营资本敞开大门,商业航天跃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2023年,是中国航天书写辉煌的一年。这一年,中国空间站开启常态化运营,国家太空实验室正式运行;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500次发射;嫦娥五号团队获宇航界最高团队荣誉“劳伦斯团队奖”;成功发射世界首颗应急减灾高轨SAR卫星,应急遥感监测能力再上新台阶;神舟十六号、十七号完成两次载人航天及返回任务,运送了6名航天员登上空间站,其中包括中国空间站的首名载荷专家。
  2023年,也是中国商业航天井喷式发展的一年。这一年,全球火箭发射222次,中国发射67次,占比30%,其中商业航天参与达17次,占中国全年发射数量的25%。中国将270颗卫星送入太空,其中有137颗是商业卫星,占比65%。其中13次发射是由商业火箭完成。
  2023年4月,天兵科技自主研制的天龙二号遥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首飞,这是全球首款在首次发射中取得成功的私营航天纯液体运载火箭,一举刷新7项航天新纪录。
  2023年7月,蓝箭航天自主研制的朱雀二号遥二液氧甲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按程序完成了飞行任务,成为全球首款成功入轨飞行的液氧甲烷火箭,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在新型低成本液体推进剂应用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2023年,全国新增注册商业航天相关企业22769家,是2019年的5倍多。全国商业航天相关企业中,82.4%为民营企业,民营资本已逐渐成为推动航天产业发展创新的重要力量。
  从液氧甲烷火箭到可回收航天器,直接带来发射成本下降,作为商业航天的基础,成本降低将进一步推动卫星等空间产业的发展。商业航天产业已经成为推进全球航天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机遇、新动能、新赛道、新业态,同时也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大国博弈的主阵地、主战场,真正走进了黄金时代。
  三、航天国企发展商业航天的内在需求
  发展商业航天的本质在于打通航天技术到航天应用的价值链。从前文数据中可以看出,自2015年发展至今,民营航天创业企业大量涌现,已经成为中国传统航天事业的重要协同和有力补充,与航天国企携手并肩,共同奠定了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基础。作为航天事业“国家队”的航天国企,早已建成完整齐备的航天工业体系,拥有大批高级人才,研制了种类齐全、功能完备的系列产品,以航天科工集团为例,公司始终将“科技强军、航天报国”作为企业使命,突出“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国防建设、服务国计民生”的重要职责,在新型举国体制下,在许多关键领域进入了“创新无人区”,政策机制和创新环境,资源配置和经营方式也呈现出新变化。
  《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中强调,通过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促进企业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促进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促进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夯实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微观基础。商业航天在汇聚多元化的社会资源、对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探索、国际竞争格局博弈中具有更敏捷的组织机制,是航天领域推进混合所有制的一个重要的突破点,同时又能够成为区隔军民技术的防火墙,在航天产业的创新体系融入国家整体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借助社会资源、社会力量、社会创新包括个体创新推动航天事业发展,成为中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重要支撑。
  2020年10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在第六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做了题为《把握数字经济机遇创新商业航天发展》的报告。报告指出,航天科工在“十四五”时期将紧紧围绕建设航天强国战略目标,推动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推进运载火箭系列化、型谱化发展;在商业发射常态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缩短发射准备周期和任务间隔,提高组批发射能力;开展运载火箭可重复使用技术攻关;推进卫星低成本批量化制造产业链布局;推动空间信息应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大众日常生活;打造可重复使用环保、高效、便捷、安全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实现航班化运营,推动人类实现自由进出空间的“航天梦”,支撑人类不断向宇宙深处探索。
  报告中提到的数字经济已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通过加强顶层战略谋划,持续加大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和协同创新等自主创新力度,把商业航天数字化转型作为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与当前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不谋而合,对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产业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商业航天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科技行业发展主线之一,最终将为社会提供性能更优、价格更低、可靠性更高、质量更好、客户体验更加完美的产品和服务,提升航天产业链发展水平,坚定走出中国特色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3年12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公众号发表《自觉增强忧患意识加快建设航天强国|为建设航天强国不懈奋斗评论之一》,明确对标SpaceX,并表示:“在发展观念、科研生产模式、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率等方面,与SpaceX存在明显的差距和不足,公司整体‘大而不强、大而不优’”。评论一出,引发舆论强烈反响,这是中国航天人在逐梦寰宇问苍穹迎来非凡成就之后,静下心来审视自己得出的结论,也是中国航天人知危图安、勇攀高峰的精神写照。
  中国航天围绕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战略部署,构建了航天运输系统路线图:
  到2025年前后,我国可重复使用的亚轨道运载器研制成功,亚轨道太空旅游成为现实。亚轨道一般是指距离地面20-100公里的空域,处于现有飞机的最高飞行高度和卫星的最低轨道高度之间;
  到2030年左右,重型运载火箭实现首飞,航天运输系统水平和能力进入世界航天强国行列;
  到2035年左右,运载火箭实现完全重复使用;
  到2040年左右,未来一代运载火箭投入应用,空间运输系统实现长时间多次星际往返;
  到2045年,我国具备规模性人机协同探索空间的能力,装备和技术总体处于国际领先,有力支撑航天强国目标的全面实现。
  中国特色的商业航天将瞄准高性能、低成本、远距离、快响应、智能化等方面,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航天运输系统技术升级与更新换代,实现“经济、机动、快速、可靠”进出太空,支撑低成本太空利用目标实现。
  从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历程。航天国企历经60余年发展,是现代化商业航天体系的根基。中国商业航天企业的创业者大多来自传统航天队伍,企业文化中保留着中国传统航天的优良基因和光荣传统。推动传统航天产业转型升级将作为构建现代化商业航天产业体系的基础底座,通过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加大科技创新和设备研发投入、发挥数据要素赋能作用,推进航天体系全要素数字化转型,做优做强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催生新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
  四、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特色商业航天高质量之路
  ㈠适合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体制
  商业航天是航天工业在技术、运营达到一定成熟度后走向市场的必然规律,是国家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监管手段演变、产业自身成熟与行业吸引力提高的重要标志。各国虽然体制不同,但推动航天商业化已经成为全球共同的选择。
  科技集团所对标的SpaceX,作为全球顶级商业航天公司,其发展主要依靠市场和创新,目标是实现商业化的火箭发射和星际旅行。SpaceX诸多项目的成功以及创造的巨额财富容易使人产生商业是航天必须转型的方向,似乎只要把传统国有体制替换成商业体制,一切技术上的问题和挫折便可迎刃而解。以盈利为目标的管理方式成本控制较好、经营灵活高效、便于产品和服务的快速迭代升级,的确能够创造航天商业价值。但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商业航天同样必须遵循航天器开发的一般规律,绝无捷径。
  2023年SpaceX两次事故均未给出官方原因,有说是设计缺陷、制造问题,也有说是操作人员或工程师的误操作或决策错误。今年年初,美国负责工人安全的官员对SpaceX公司罚款3600美元,因此前该公司在华盛顿州的一个工厂发生了导致一名员工受伤并“几乎截肢”的事故。那名受伤的工人说,装卷的机器“故意设置错误,目的是在装料阶段提高生产率”。通过采访和政府记录,媒体发现了自2014年以来至少600起此前未报道的SpaceX员工受伤事件。可见商业航天公司也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遭遇问题,甚至是低层次问题。
  从技术角度看,中国航天科研成果要由军方来验证落实,军队的科研成果也会转为民用造福社会。从管理角度看,中国航天发展主要依靠科研和国家战略,管理方式稳健,更看重技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而SpaceX虽然也受益于NASA和其他机构的技术支持和订单合作,但作为私营企业,在发展方向上会受到老板个人理想和思维方式影响,很难达到国家战略高度。
  从经营角度看,中国航天经多年历史沿革,在人力资源、基础建设、技术成果上积累了宝贵的财富,拥有包括运载火箭、卫星、空间站、载人航天、月球和火星探测等多个领域的完整航天系统,在此基础上发展商业航天成本会更低、路径会更短。因此降低航天的基础业务如火箭发射、卫星制造的成本是中国特色商业航天发展过程中所能轻易实现的目标,商业航天的根本目标在于整个航天产业链条的创新模式、市场经营的创新打法,最终实现中国航天的可持续发展和价值增值。因此,适合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体制应该建立在全球视野上,立足本土,传承中国航天优良基因,形成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的商业航天。
  ㈡航天国企发展商业航天的模式探索
  商业航天的重点必须承认是在“商业”二字,其发展逻辑与传统航天截然不同,传统航天注重基础建设和前沿探索,经济回报非主要考虑因素,但商业航天则注重价值实现和发展的可持续性,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最终以项目收益投资基础建设和技术研发。当前,航天国企的发展已出现“天花板”效应,究其原因就在于长久以来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缺乏市场化运营导致资金层面难以为继。因此,商业航天一定是航天国企发展的重要方向与转型模式。中国商业航天与海外商业航天发展有着显著差别,即中国的商业航天与国家航天并没有完全的切割,主导研发始终是航天“国家队”,技术扎实、经验丰富的航天国企始终引领着商业航天的方向。
  发展商业航天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回归技术本质,解决行业痛点。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提出:“商业航天不能做痛点的旁观者,有责任、有义务为解决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这些问题当中,有些适合于靠天基信息综合应用加以解决,更多地需要依靠航天技术转移,通过二次开发转移到民用领域,起到满足现有需求、创造全新需求的作用。”我国航天事业的痛点并非总体技术,而在于一些基础材料和元器件、发动机的重复使用和高推质比、各分系统的集成和一体化设计等;而商业航天存在“星多箭少”的现状,火箭运力是新时期大规模卫星部署的制约因素。
  航天国企发展商业航天应当以“开放、融合、主动”的心态,依托多年的技术积累和人才优势,面向社会资源,按照市场运作机制,通过模式创新和体系变革,提高创新的效率和效益,实现商业价值转化,利用社会资本提升创新效率,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新技术甚至是颠覆性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最终服务于航天强国建设。
  ㈢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高度影响航天国企的商业航天之路
  传统航天重发射轻顾客体验,顾客意识薄弱。商业航天强调服务意识,火箭要为卫星服务,卫星要为应用服务,已经形成“发射即服务”“卫星即服务”等理念,这样的意识在航天国企中必须不断强化,进一步提升顾客满意度。
  传统航天拥有最完善的基础设施,但开放使用存在困难,而搭建试验平台会耗费巨大的资金和时间成本,发展商业航天应当整合试验平台资源、加大开放力度、盘活固定资产,形成共赢高效发展局面。
  传统航天因历史发展原因已经形成技术封闭、同业竞争的局面,在供应链管理上,各企业之间、企业内部各型号之间均单独建立一整套供应链,力量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商业航天的市场性要求各企业共同扶植有能力的供应链企业,建立规模化货架产品生产线,可有效改善产品的质量,并能够充分保证进度。
  传统航天管理模式下,各部门间、供应链内均存在信息孤岛,协同效率不高,决策更多地依赖于人的经验,而新质生产力推动下,数据成为决策的重要依据,这意味着必须建立完善的海量数据收集和分析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注重高效协同,打破信息孤岛,提高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
  面对一系列顽疾,新质生产力将以创新性、高效性和智能化的特点,为航天国企发展商业航天注入强大动能。而航天国企发展中国特色商业航天更应当充分发挥党建引领、集智攻关的优势,放眼全球开展竞争,赢得资本支持。
  1.推动技术创新与进步:商业航天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将推动整个航天领域技术再上新台阶。通过引入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创新研发模式,提高航天器性能,降低成本,提升航天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改变航天产业的经济模式:商业航天更加注重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通过提供灵活、高效的服务来赢得市场份额。经济模式的转变促使航天国企更加注重市场导向和经济效益,拓展市场空间,提高市场份额。
  3.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商业航天通过提供卫星应用服务、太空旅游、太空采矿等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样化的选择。目标客户群的增加促进航天国企思考如何转型和创新,拓展市场应用场景。
  4.有助于吸引和培养人才:商业航天薪酬自主,能够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借此航天国企可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提高整体竞争力。
  5.促进航天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航天国企发展商业航天,必然会开展更多的国际航天交流合作,有助于资源共享和技术交流,最终共同推动全球航天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㈣突出强军首责,聚焦主责主业,走好商业航天的发展之路
  当前在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历史性机遇下,需要在延续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发展战略,实现商业航天的高质量发展。
  质量制胜,夯实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根基——
  1.客户至上: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赢得客户的信任和支持,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2.全员参与:鼓励全员积极参与质量管理活动,通过团队合作和跨部门沟通,共同推动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3.持续改进: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客户反馈、监测产品性能、评估过程效率等方式,识别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4.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对潜在的质量问题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确保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稳定可靠。
  5.创新驱动:鼓励创新性的想法和解决方案,为质量管理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性能和质量。
  创新引领,奋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1.立足国家战略,明确发展方向:紧密围绕国家航天发展战略,明确商业航天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在推动商业航天发展的同时,充分考虑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需要,确保商业航天活动与国家战略高度契合。
  2.加强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大科研投入、强化技术创新、突破核心技术瓶颈、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商业航天产品的质量、性能以及整体竞争力。
  3.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升级: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构建完整的商业航天产业链,实现产业上下游的协同发展;关注新兴领域和市场,拓展商业航天的应用场景和业务范围。
  4.深化市场改革,拓展市场份额:深化市场改革,完善市场机制,拓展市场份额,增强商业航天业务的盈利能力,为商业航天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驱动力。
  5.强化人才支撑,打造高素质团队:加强人才培训和交流,重视人才培养和晋升,提高人才待遇和福利,通过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打造过硬的商业航天核心人才资源。
  最后,商业航天离不开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建立,通过明确成果转化的主体责任和重点对象,充分说明转化权益分享的方式,促进技术和资源在军民之间双向转移。同时建立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完善技术解密相关制度,促进信息和技术成果的共用共享,才能够群策群力,分析当前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关键战略技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调动国有企业、民间资本以及“民间高手”的资源和力量,建立“多元网状”合作模式,高效开展技术攻关,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加快形成商业航天的新质生产力,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实现中国人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作者: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八三厂 孙晓明)

点赞()
上一条:2024中关村企业家创新发展峰会暨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年会成功举办2024-04-03
下一条:打造应时应景的暖胃“美好食光”2024-04-03

相关稿件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仙作产业稳中有升 2024-03-19
用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 2024-03-12
杨德才委员: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2024-03-05
上海: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生命健康产业 2024-03-12
锚定创新药 生物医药产业打造新增长极 2024-03-11
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报 中国社会经济网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 新浪财经 凤凰财经 中国报告基地 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 杭州网 中国产经新闻网 环球企业家 华北新闻网 和谐中国网 天机网 中贸网 湖南经济新闻网 翼牛网 东莞二手房 中国经济网 中国企业网黄金展位频道 硅谷网 东方经济网 华讯财经 网站目录 全景网 中南网 美通社 大佳网 火爆网 跨考研招网 当代金融家杂志 借贷撮合网 大公财经 诚搜网 中国钢铁现货网 证券之星 融易在线 2014世界杯 中华魂网 纳税人俱乐部 慧业网 商界网 品牌家 中国国资报道 金融界 中国农业新闻网 中国招商联盟 和讯股票 经济网 中国数据分析行业网 中国报道网 九州新闻网 投资界 北京科技创新企业诚信联盟网 中国白银网 炣燃科技 中企媒资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滨州东方地毯集团有限公司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喜来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