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现场
6月3日,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在贵阳召开2023年贵州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新闻发布会。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党委书记、厅长,新闻发言人杨三可;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主任、综合处处长李天虹,大气处处长马帅,环评处四级调研员杜尚怿出席发布会并介绍2023年贵州省生态环境状况相关情况。发布会由贵州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副处长康军主持。
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党委书记、厅长,新闻发言人杨三可
2023年以来,贵州省生态环境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水平,持续厚植了高质量发展生态优势。并交出一份亮丽的成绩单。
一是空气质量方面。9个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8.6%。88个县(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二级标准,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8.7%。
二是水环境质量方面。全省地表水水质总体为优,114条主要河流222个监测断面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99.1%;24个重要湖(库)水质类别达到Ⅲ类及以上的有23个;23个出境断面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类别;9个中心城市26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151个县级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48个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中Ⅰ~Ⅳ类水质点位比例为97.9%。
三是声环境质量方面。9个中心城市区域昼间平均等效声级平均值为53.6分贝,区域夜间平均等效声级平均值为47.7分贝;功能区声环境昼间监测点次达标率平均为100%,夜间监测点次达标率平均为93.2%。
四是生态质量方面。全省生态质量指数值为70.67,生态质量为一类,生态质量保持稳定。生态质量为一类的县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3.2%,二类的县域面积占46.2%,三类的县域面积占0.6%。
五是土壤及辐射环境方面。根据2023年全省开展的359个土壤监测点位评价结果,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全省环境电离辐射水平处于本底涨落范围,环境电磁辐射水平低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规定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
杨三可表示,2023年,虽然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效,但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大,污染防治攻坚任务重,生态环保结构性压力较大,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健全,全省生态环境保护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2024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坚持守底线、防风险、出新绩、促发展总体思路,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出新绩,积极推进美丽贵州建设,奋力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中走前列作示范。着重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纵深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和固废治理、生态环境风险防控五场标志性战役,深入实施白酒产业、磷污染、锰污染、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和工业园区环境治理七个专项攻坚行动,围绕城乡生态环保设施补短板、工业固废综合治理、重点河湖污染治理、秸秆综合利用攻坚突破,下大力解决污染防治突出问题,持续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二是坚决整治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坚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重大发展任务、重大民生工程来抓,继续抓好赤水河流域污染治理和松桃锰污染治理;采取调度督办、验收销号、追责问责、拍摄警示片等方式,推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长江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有序开展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持续开展打击环境违法犯罪“利剑”专项行动,强化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为高质量发展构筑牢固的绿色防线。
三是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牢牢把握和正确处理好新征程上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五个重大关系”,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的优化、引领和倒逼作用,推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围绕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建设,持续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三合一”改革和环境影响“预评估”,优化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服务和环评要素保障,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引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四是强化生态保护修复和示范创建。结合各地资源禀赋条件和经济发展基础,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积极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让生态要素成为生产要素、生态优势成为发展优势、生态财富变成经济财富。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编制贵州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五是健全美丽贵州建设保障体系。持续实施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升工程,健全生态环境地方法规标准体系,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等改革。制定全面推进美丽贵州建设的实施意见,健全完善美丽贵州推进落实机制。创新办好2024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系列研讨活动。采取EOD(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等多种模式,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我省生态环境治理保护项目。聚焦全省重点领域强化环境问题科技攻关,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为推进美丽贵州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相关稿件